自古至今,生死问题都是哲学和宗教的核心课题,吸引着无数的哲人和智者苦苦追寻答案。早在2500年前,中国的古圣先贤就探究过生死问题,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庄子视“悦生而恶死”为人生一大桎梏,认为死亡是人生自由、幸福的最终实现,这与欧洲哲学家海德格尔“向死而生”的观点不谋而合。
发展到现在,生死问题依旧困扰着人们。一些国家通过开展生命教育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和面对死亡。比如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从幼儿园到大学逐步开设死亡教育学科,老师让小学生给自己写墓志铭,家长带着孩子们到墓地和故去的长辈说说话,医院和社会服务机构经常举办相关的座谈会和研习会。
此外,老师和医生还带着孩子们去医院对病人进行临终关怀,通过照料老人和病人,让孩子们懂得每个人都应该有尊严地走到生命的终点。
西方国家的死亡教育包括死亡的本质和意义,对死亡与濒死的态度、处理及调适等。死亡教育的目的是带给社会更多的温暖,令人们更加正视生命。
亚洲国家里,日本的死亡教育开展得较早,小学就开设了相关课程,课程从生命的起始、成长到结束,希望人们“过一个好生活,接受一个好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