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12_植功德之树 利在当代功在千秋
绿色是生命的颜色,也是人类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谋发展必须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今天是3月12日植树节,中国古代虽有劝民植树的说法,但由国家以法律形式明文规定植树节日则是现代的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届第六次会议于1979年2月决定每年3月12日为植树节。植树造林、保护森林是公民应尽的义务。而植树造林,绿化环境,也和寺院息息相关,寺庙园林也是我国古典园林中独具特色的一个类型。寺庙园林是我国古典园林中独具特色的一个类型,主要是指寺院的附属园林,也包括寺观内部庭院和外围地段的园林化环境。寺庙园林环境的氛围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植物的营造,它兼具宗教活动场所和园林游赏的功能,是宗教建筑与园林环境的结合。丛林乃众僧所止处,行人栖心修道之所。佛教与树有着无比殊胜的因缘:佛陀降生于无忧树下,成道于菩提树下,涅槃于娑罗双树间,而佛陀遗教也是在七叶树旁结集。佛教传入中国后,由早期持钵行乞的苦行僧生活方式,逐渐变为建寺而居,置地自种。寺院常建于山势奇特、林木甚深之处。僧人们从青山白云,流水清泉之中,领悟佛法的真谛。寺院,又可称之为丛林。究竟,树在佛教中有何特殊意义呢?树不仅是僧人居住的环境,而且蕴涵着无尽的禅机。众多禅宗祖师,都以“树”为题接引门人,来表达对佛法的知见。
植树造林是保护生态环境、造福后代的公益性事业,也是佛教历代传承的优良传统。自古寺院皆古木参天,华叶蔽日,皆赖历代僧众檀越栽种维护。植树造林,不但能广种福田,同时也具足无量的功德。《佛说诸福田经》中说:“佛告天帝,复有七法,广施名曰福田,行者得福即生梵天。何谓为七,一者兴立佛图僧房堂阁,二者园果浴池树木清凉,三者常施医药疗救众病,四者作牢坚船济度人民,五者安设桥梁过度羸弱,六者近道作井渴乏得饮,七者造作圊厕施便利处。是为七事得梵天福。”即种植树木使人得清凉为七种福田之一,广行则生梵天。祖师亦有云:花草树木皆有佛性,培植捐赠绿色植物,便是培养呵护自我菩提心。所以说,植树于寺院中,现世自身能受荫凉,亦能清凉后世之人,利在当代,功在千秋。发心植树者,自利利他,即菩萨之行。所以说,发心在寺院种树,功德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