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05_《印光法师文钞嘉言录第五十七与徐福贤女士书》

《印光法师文钞嘉言录第五十七与徐福贤女士书》


原文节选

愿离娑婆,如狱囚之冀出牢狱。愿生极乐,如穷子之思归故乡。若其未生净土以前,纵令授以人天王位,亦当视作堕落因缘,了无一念冀慕之想。即来生转女为男,童真出家,一闻千悟,得大总持,亦当视作纡曲修途,了无一念希望之心。唯欲临命终时,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既得往生,则了生脱死,超凡入圣,位居不退,忍证无生。回视人天王等,及出家为僧,不知净土,修余法门,历劫辛勤,莫由解脱者,如萤火之与杲日,蚁垤之与泰山矣。可胜悲哉,可胜悼哉?以故修净土人,断断不可求来生人天福乐,及来生出家为僧等。若有丝毫求来生心,便非真信切愿,便与弥陀誓愿间隔,不能感应道交,蒙佛接引。以此不可思议殊胜妙行,竟作人天有漏福因。而况享福之时,必造恶业。既造恶业,难逃恶报。如置毒于醍醐之中,便能杀人。不善用心者,其过如是。必须彻底斩断此等念头,庶净土全益,通身受用矣。【书一】




参考译文

愿离娑婆的心,好像狱囚希望赶快出离牢狱一样。愿生极乐的心,好像贫穷的流浪人思念回家一样迫切。如果在他没有往生到净土以前,就算给他人王、天王的位置,他也会把这些看做是堕落的因缘,没有一点羡慕渴望的心念。即便是来生转女为男,童真出家,一闻千悟,得大总持,也看做是迂回的道路,没有一点希望的心。只是希望临命终时,蒙佛接引往生西方。一旦往生西方,那就了生脱死,超凡入圣,位居不退,忍证无生了。再回过头看看人王天王的位置,以及出家为僧不知净土,修其他法门历劫辛勤不能解脱的人,就象是萤火虫的光芒和太阳的光芒相比,蚁穴外隆起的小土堆和泰山相比。难道不是无尽的悲哀,无尽的悲痛吗?所以修净土法门的人,万万不可有求来生人天福乐,以及来生出家为僧等念头。假如有丝毫求来生的心,便不是真信切愿,便与弥陀誓愿间隔,不能感应道交,蒙佛接引了。用这种不可思议殊胜妙行,竟然变成了人天有漏的福因。况且享福的时候,必然造作恶业。既然造作恶业,肯定难逃恶报。好像把毒药放在醍醐中,便能杀人。不善用心的人就会有如此的过失。您必须彻底斩断这种念头,净土法门的全部利益才能够完全受用。【书一】

  多闻多思,知恩报恩


出处与注释

与徐福贤女士书

既知如上所说义理,必须依此谛信。自己见得及者如是信,即自己见不及者,亦必也如是信。仰信佛言,断断不可以己凡情不测,稍生丝毫疑念。方可谓真信矣。既生信已,必须发愿。愿离娑婆,如狱囚之冀出牢狱。愿生极乐,如穷子之思归故乡。若其未生净土以前,纵令授以人天王位,亦当视作堕落因缘,了无一念冀慕之想。即来生转女为男,童真出家,一闻千悟,得大总持,亦当视作纡曲修途,了无一念希望之心。唯欲临命终时,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既得往生,则了生脱死,超凡入圣,位居不退,忍证无生。回视人天王等,及出家为僧,不知净土,修余法门,历劫辛勤,莫由解脱者,如萤火之与杲日,蚁垤(dié7之与泰山矣。可胜悲哉,可胜悼哉。以故修净土人,断断不可求来生人天福乐,及来生出家为僧等。若有丝毫求来生心,便非真信切愿,便与弥陀誓愿间隔,不能感应道交,蒙佛接引矣。以此不可思议殊胜妙行,竟作人天有漏福因。而况享福之时,必造恶业。既造恶业,难逃恶报。如置毒于醍醐之中,便能杀人。不善用心者,其过如是。必须彻底斩断此等念头,庶净土全益,通身受用矣。既有真信切愿,必须志心执持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圣号。无论行住坐卧,语默动静,穿衣吃饭,及大小便利等,总不离此六字洪名。(或四字持亦可。)必须令其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佛无二,心佛一如。若能念兹在兹8,念极情忘,心空佛现。则于现生之中,便能亲证三昧。待至临终,生上上品。可谓极修持之能事也已。至于日用之中,所有一丝一毫之善,及诵经礼拜种种善根,皆悉以此功德,回向往生。如是则一切行门,皆为净土助行。犹如聚众尘而成地,聚众流而成海,广大渊深,其谁能穷。然须发菩提心,誓愿度生。所有修持功德,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回向。则如火加油,如苗得雨。既与一切众生深结法缘,速能成就自己大乘胜行。若不知此义,则是凡夫二乘自利之见,虽修妙行,感果卑劣矣。念佛虽一切时,一切处,皆无妨碍。然须常存敬畏,必须视佛像一如活佛。视佛经祖语,一如佛祖对己说法一样,不敢稍存疑慢。虽孝子之读遗嘱,忠臣之奉敕旨,当不过是。至于平时念佛,声默随意。若睡卧,大小便,澡身濯足等,及经过臭秽不洁之地,俱宜默念,不可出声。出声则便为不恭,默念则功德一样。吾常谓欲得佛法实益,须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则消一分罪业,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则消十分罪业,增十分福慧。若或了无恭敬,则虽种远因,而亵慢之罪,有不堪设想者矣。今之在家读佛经者,皆犯此病。故于有缘者前,每谆谆言之。念佛必须摄心,念从心起,声从口出,皆须字字句句,分明了了。又须摄耳谛听,字字句句,纳于心中。耳根一摄,诸根无由外驰,庶可速至一心不乱。大势至所谓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者,即此是也。文殊所谓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者,亦即此是也。切不可谓持名一法浅近,舍之而修观像观想实相等法。夫四种念佛,唯持名最为契机。持至一心不乱,实相妙理,全体显露。西方妙境,彻底圆彰。即持名而亲证实相,不作观而彻见西方。持名一法,乃入道之玄门,成佛之捷径。今人教理观法,皆不了明。若修观想实相,或至着魔。弄巧成拙,求升反坠。宜修易行之行,自感至妙之果矣。净土十要,乃蕅益大师以金刚眼,于阐扬净土诸书中,选其契理契机,至极无加者。第一弥陀要解,乃大师自注。文渊深而易知,理圆顿而唯心。妙无以加,宜常研阅。至于后之九种,莫不理圆词妙,深契时机。虽未必一一全能了然,然一经翻阅,如服仙丹。久之久之,即凡质而成仙体矣。(此是譬喻法门之妙,不可错会谓令成仙。)净土圣贤录,历载弥陀因中行愿,果上功德。及观音,势至,文殊,普贤,马鸣,龙树诸菩萨,自行化他之事。次及远公,智者,暨清初诸大祖师善知识往生事迹。及比丘尼王臣士庶妇女恶人,畜生,念佛往生之事。又复采其言论之切要者,并录传中,俾阅者取法有地,致疑无由。以古为师,力修净业。较参叩知识,更加真切矣。龙舒净土文,断疑起信,修持法门,分门别类,缕析条陈。为导引初机之第一奇书。若欲普利一切,不可不从此以入手。此上三种,及无量寿经疏,观经四帖疏,共五种,前已为福严师说,令请而邮寄,不知已请得否。若无,当寄回音,即为邮寄。有此诸书,净土众义,可以备知。纵不遍阅群经,有何所欠。倘不知净土法门,纵令深入经藏,彻悟自心。欲了生死,尚不知经几何大劫,方能满其所愿。阿伽陀药,(梵语阿伽陀,此云普治,普治一切诸病也。)万病总治。此而不知,可痛惜哉。知而不修,及修而不专心致志,更为可痛惜也已矣。

【研读】

既然知道如上所说的义理,必须依此而真实相信。自己的见解达得到,是这样的信,即使自己的见解达不到,也是这样信。仰信佛言,断断不可以自己凡夫情见不能测度,稍稍生起丝毫的怀疑之念。这才可以说是真信啊!既然生信以后,必须发愿。愿离娑婆世界,如同牢狱的囚徒希望出离牢狱。愿生极乐世界,如同贫穷的儿子思念回到故乡。没有生到净土以前,纵然授给我人天的王位,也应当看作是堕落的因缘,没有一念希求仰慕的思想。即使是来生转女为男,童真出家,一闻佛法就开悟,得大总持,也应当看作是迂回曲折的修行路途,没有一念希望得到的心。唯独想要临命终时,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既得往生,就了生脱死,超凡入圣,居不退位,证无生忍。回过头来,看人天王位等等,以及出家为僧,不知道净土,修其余的法门,历经多劫辛勤修持,没办法解脱的人,如同萤火之光与太阳之光,蚂蚁的穴土与巍巍泰山的差别。实在是悲叹啊!实在是感伤啊!所以修习净土的人,断断不可以求来生的人天福乐,以及来生出家做僧人等等。如果有一丝毫求来生的心,就不是真信切愿,就与阿弥陀佛的誓愿相间隔碍,不能感应道交,蒙佛接引了。以此不可思议的殊胜妙行,竟然作人天有漏福的因。更何况在享福的时候,必定要造恶业。既然造了恶业,就难逃恶报。如同将毒药放在醍醐当中,就能杀人。不善用心的话,这个过失也是如此。必须彻底斩断这些念头,使得净土法门的全体利益,通身得到受用啊!既然有真信切愿,必须志心执持“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圣号。无论行住坐卧,语默动静,穿衣吃饭,及大小便利等,总不离此六字洪名。(或者持四字佛号,也可以。)必须令我们,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佛无二,心佛一如。如果能够念念不忘,念极情忘,心空佛现。那么在现生之中,就能亲证念佛三昧。等到临终,上上品往生。可说是极尽了修持的所能之事啊!至于日常平时之中,所有一丝一毫的善,以及诵经礼拜种种善根,都要以此功德,回向往生。如此则一切行门,都成为净土的助行。犹如聚集众尘而成大地,聚汇众流而成大海,广大渊深,有谁能够穷尽呢?然而必须发菩提心,发誓愿度化众生。所有修持的功德,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回向。就如同火上加油,如禾苗得雨。既然与一切众生深结法缘,很快就能成就自己的大乘胜行。如果不知道这个意义,则是凡夫二乘自利的见解,虽然修持妙行,所感之果就卑劣了。念佛虽然一切时,一切处,都没有妨碍。也必须要常存敬畏心,必须仰视佛像,如同活佛一样。看佛经祖语,如同佛陀祖师对自己说法一样,不敢稍微存有怀疑轻慢之心。虽然孝子捧读父亲的遗嘱,忠臣奉敕皇帝的圣旨,也应当超不过我们恭敬三宝之心。至于平时念佛,出声念,默念,随意。如果是睡觉躺卧,大小便时,洗澡洗脚等等,以及经过臭秽不洁的地方,都适合默念,不可以出声念。出声念就不恭敬了,默念的功德一样。我常常说:欲得佛法实益,须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则消一分罪业,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则消十分罪业,增十分福慧。如果完全没有恭敬,那么虽然种了远的善因,而亵慢佛法的罪过,有不堪设想啊!今天在家读佛经的人,都犯了这个毛病。所以在有缘人的面前,总是谆谆告诫。念佛必须摄心,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都必须字字句句,分明了了。又必须要摄耳谛听,字字句句,纳于心中。耳根一摄,诸根没办法向外攀驰,这样就可以很快得到一心不乱。大势至菩萨所说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就是这个道理啊!文殊菩萨所说的: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也就是指的这个道理。千万不可以说,持名念佛这个法门浅近,舍弃而修观像、观想、实相等念佛法门。四种念佛法门中,唯有持名念佛,最契合我们的根机。持名念佛到一心不乱,实相妙理,全体显露。西方妙境,彻底圆彰。以持名念佛而亲自证得实相,不作观,而彻见西方境界。持名念佛这个法门,是入道的玄门,成佛的捷径。现在的人,对教理观法,都不明了。如果修观想念佛,实相念佛,或者会导至著魔。弄巧成拙,求升反坠。应该修易行之行,自然感得最微妙之果啊!《净土十要》,是益大师以金刚法眼,在阐扬净土的诸书当中,选择其中契理契机的著作,到了极点,没有再超过的。第一,《弥陀要解》,这是益大师自己的注解。文义渊深而容易了知,义理圆顿而唯有心悟。微妙的无以复加,应当时常研究阅读。至于后面的九种,没有不是理圆词妙,深契时机。虽然未必能够一一全部了然明白,然而一经过翻阅,如同服下仙丹。久而久之,以凡夫之质而成为仙人之体了。(这是譬喻法门之妙,不可以错会,认为是令我们成仙。)《净土圣贤录》,历载阿弥陀佛因地中的行愿,果上的功德。以及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马鸣菩萨,龙树等诸菩萨,自行化他的事迹。其次就是慧远大师,智者大师,以及清朝初年的诸位大祖师,善知识,往生的事迹。以及比丘尼、国王、大臣、士人百姓、妇女、恶人,畜生,念佛往生的事迹。又采摘他们言论当中,比较切要的,一并录在传记中,使得阅读的人,取法有个地方,怀疑没有路径生起。以古人为师,努力修习净业。比参访叩拜善知识,更加真切啊!《龙舒净土文》,断疑起信,修持法门,分门别类,详细分析,分条陈述。是导引初机的第一奇书。如果想要普利一切,不可以不从这部书来入手。此上三种书,以及《无量寿经疏》,《观经四帖疏》,一共五种,前面已经跟福严师说过,令他请书而邮寄给你,不知道已经请到没有?如果没有,应当寄来回信,可为邮寄。有了这些书,净土宗的众多义理,可以完备了知。纵然不遍阅群经,有什么欠缺。倘若不知道净土法门,纵然深入经藏,彻悟自心。想了生死,还不知道要经过几大劫,才能满他所愿。阿伽陀药,(梵语阿伽陀,此土称:普治,普治一切诸病。)万病总治。对这个药不知道,实在痛惜啊!知道了而不去修,以及修持而不专心致志,就更加痛惜了啊!

【蚁垤】亦作“蚁垤”。蚁穴外隆起的小土堆。

【念兹在兹】念:思念;兹:此,这个。泛指念念不忘某一件事情。《尚书·大禹漠》:“帝念哉!念兹在兹,释兹在兹。名言兹在兹,允出兹在兹,惟帝念功。”



——如诚法师注

滑动查看连载内容:

  关于使用手机查询佛学词汇的导引
《印光大师文钞菁华录》连载结劝
《印光法师文钞嘉言录》重排序一
《印光法师文钞嘉言录》重排序二
《印光法师文钞嘉言录》重排序三
《印光法师文钞嘉言录》重排序四
《印光法师文钞嘉言录》第一 印施极乐图序
《印光法师文钞嘉言录》第二 与悟开师书
《印光法师文钞嘉言录》第三 与融明大师书
《印光法师文钞嘉言录》第四 与悟开师书
《印光法师文钞嘉言录》第五复邓伯诚居士书
《印光法师文钞嘉言录》第六复邓新安居士书
《印光法师文钞嘉言录》第七与徐福贤女士书
《印光法师文钞嘉言录》第八庐山青莲寺结社念佛宣言书
《印光法师文钞嘉言录》第九净土决疑论
《印光法师文钞嘉言录第十》净土法门普被三根论
《印光法师文钞嘉言录》第十一 傅大士传录序
《印光法师文钞嘉言录》第十二 佛光月报序
《印光法师文钞嘉言录》第十三净土释疑序
《印光法师文钞嘉言录》第十四 栖真常住长年念佛序
《印光法师文钞嘉言录》第十五 与大兴善寺体安和尚书
《印光法师文钞嘉言录》第十六庐山青莲寺结社念佛宣言书
《印光法师文钞嘉言录》第十七 上海佛学编辑社缘起
《印光法师文钞嘉言录》第十八 与陈锡周居士书
《印光法师文钞嘉言录》第十九与陈锡周居士书
《印光法师文钞嘉言录》第二十 复永嘉某居士书
《印光法师文钞嘉言录》第二十一 复徐彦如轶如二居士书
《印光法师文钞嘉言录》第二十二 拟答某居士书
《印光法师文钞嘉言录》第二十三 净土法门普被三根论
《印光法师文钞嘉言录》第二十四 初机净业指南序
《印光法师文钞嘉言录》第二十五 示某比丘尼
《印光法师文钞嘉言录》第二十六 复邓伯诚居士书
《印光法师文钞嘉言录》第二十七 复邓伯诚居士书
《印光法师文钞嘉言录》第二十八 与陈锡周居士书
《印光法师文钞嘉言录》第二十九 复永嘉某居士书
《印光法师文钞嘉言录》第三十 复永嘉某居士书
《印光法师文钞嘉言录》第三十一 复永嘉某居士书
《印光法师文钞嘉言录》第三十二 复永嘉某居士书
《印光法师文钞嘉言录第三十三复永嘉周群铮居士书》
《印光法师文钞嘉言录第三十四复周群铮居士书》
《印光法师文钞嘉言录第三十五与谢融脱居士书 》
《印光法师文钞嘉言录》第三十六复顾显微居士书
《印光法师文钞嘉言录第三十七复顾显微居士书》
《印光法师文钞嘉言录第三十八复顾显微居士书》
《印光法师文钞嘉言录》第三十九 复顾显微居士书
《印光法师文钞嘉言录第四十复顾显微居士书》
《印光法师文钞嘉言录第四十二复冯不疚居士书》
《印光法师文钞嘉言录第四十三重刻龙舒净土文题词并序》
《印光法师文钞嘉言录第四十四普贤行愿品疏钞撷序》
《印光法师文钞嘉言录第四十五初机净业指南序》
《印光法师文钞嘉言录第四十六乐清虹桥净土堂序》
《印光法师文钞嘉言录第四十七示净土法门及对治瞋恚等义》
《印光法师文钞嘉言录第四十八六道轮回录总序》
《印光法师文钞嘉言录第四十九复濮大凡居士书》
《印光法师文钞嘉言录第五十复濮大凡居士书》
《印光法师文钞嘉言录第五十一复高邵麟居士书》
《印光法师文钞嘉言录第五十二复高邵麟居士书》
《印光法师文钞嘉言录第五十三复高邵麟居士书》
《印光法师文钞嘉言录第五十四与陈锡周居士书》
《印光法师文钞嘉言录第五十五与陈锡周居士书
《印光法师文钞嘉言录第五十六复永嘉某居士书》


编辑:大佛寺弘法部
(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联系即删)
(长按识别海报左下方“普觉之光电台”二维码,聆听更多法音~)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