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24_《印光法师文钞嘉言录第四十五初机净业指南序》
或曰:阿弥陀佛,安居极乐。十方世界,无量无边。一世界中念佛众生,亦复无量无边。阿弥陀佛,何能以一身,一时普遍接引十方无量无边世界之一切念佛众生乎?答:汝何得以凡夫知见,推测佛境?姑以喻明,使汝惑灭。一月丽天,万川影现,月何容心哉?夫天只一月,而大海大江,大河小溪,悉现全月。即小而一勺一滴水中,无不各现全月。且江河之月,一人看之,则有一月当乎其人。百千万亿人,于百千万亿处看之,则无不各有一月当乎其人。若百千万亿人,各向东西南北而行,则月亦于所行之处,常当其人。相去之处,了无远近。若百千万亿人,安住不动,则月亦安住不动,常当其人也。唯水清而静则现,水浊而动则隐。月固无取舍,其不现者,由水昏浊奔腾,无由受其影现耳。众生之心如水,阿弥陀佛如月。众生信愿具足,至诚感佛,则佛应之,如水清月现也。若心不清净,不至诚,与贪瞋痴相应,与佛相背,如水浊而动,月虽不遗照临,而不能昭彰影现也。月乃世间色法,尚有如此之妙。况阿弥陀佛,烦惑净尽,福慧具足,心包太虚,量周法界者乎。故《华严经》云:“佛身充满于法界,普现一切群生前。随缘赴感靡不周,而恒处此菩提座。”故知遍法界感,遍法界应。佛实未曾起心动念,有来去相。而能令缘熟众生,见其来此接引以往生西方也。怀此疑者,固非一二。因示大意,令生正信云。【序】有人问:阿弥陀佛安居在极乐世界。十方世界无量无边。一个世界中的念佛众生数量也是无量无边。阿弥陀佛怎么能用一个身体,同时去接引十方无量无边世界的一切念佛众生往生极乐呢?答:您怎么能够以凡夫的知见,去推测佛的境界呢?姑且以比喻来说明,使你的疑惑消灭吧。一轮明月挂在天上,千万条江河中都能影现出来,明月难道存心要这样吗?本来天上只有一轮明月,而大海大江,大河小溪都能映现全月。即使小到一勺一滴的水中,无不各各影现全月。并且江河中的月亮,一人看它,则有一轮月亮对着这个人。百千万亿人在百千万亿处看,则无不是各有一轮月亮对着这些人。假如百千万亿人各向东西南北而行走,那么月亮也在所行之处常对着这些人。两者的距离没有一点远近之别。假如百千万亿人站着不动,那么月亮也安住不动,常对着这些人。只有水清澈而平静的时候才能映现出月亮,水污浊而晃动的时候,月亮就会隐没。月亮本来没有影现和隐没的分别取舍,那些不能映现月亮的江河,是由于水昏浊而且奔腾不静,没有办法接受月亮的影现啊。众生的心和水一样,阿弥陀佛好像月亮。众生信愿具足,用至诚心去感应佛,那么佛就会在他的心中应现,就好像水清月现一样。若心不清净,不至诚,与贪瞋痴相应,那么就和佛相背离,就像水污浊而且晃动不止,月亮虽然依然照临,然而这样的水却不能昭彰影现啊。月亮只是世间的一种色法,尚且有如此之妙。何况阿弥陀佛烦恼惑业净尽,福慧具足,心包太虚,量周法界的人啊。所以《华严经》说:“佛身充满于法界,普现一切群生前。随缘赴感靡不周,而恒此处菩提座。”由此可知众生遍法界感,弥陀遍法界应。佛确实不曾起心动念,没有来去之相。然而能让缘份成熟的众生,见到佛来接引他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有这种疑问的人还有很多。因此简略地开示一下大概意思,让这些人生起正信。【序】会稽1道尹(yǐn)2涵之黄公3,笃信4佛法,精修净业。欲令同人,咸修净业,离苦得乐。以净土诸书,文深义奥,不便初机,及无学问人。因编作白话,缕析条5陈,以示要义,名曰初机净业指南。生死海中,得此指南,则背东向西,捨秽取净,信愿念佛,求生西方。当必一超直入如来地,不复在此世界中,长受生死轮回之苦矣。既是志同道合,何妨助其劝导。乃为序曰,阿弥陀经云,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又曰,彼土何故名为极乐,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其无有众苦但受诸乐者,由阿弥陀佛福德智慧,神通道力,所庄严故。吾人所居之世界,则具足三苦6,八苦7,无量诸苦,了无有乐,故名娑婆。梵语娑婆,此云堪忍。谓其中众生,堪能忍受此诸苦故。然此世界,非无有乐。以所有乐事,多皆是苦。众生迷昧,反以为乐。如嗜酒耽色,畋猎8摴蒱9等,何尝是乐。一班愚夫,耽著不捨,乐以忘疲,诚堪怜愍。即属真乐,亦难长久。如父母具存,兄弟无故,此事何能常恒。故乐境一过,悲心续起。则谓了无有乐,非过论也。此世界苦,说不能尽。以三苦八苦,包括无遗。三苦者,一苦是苦苦,二乐是坏苦,三不苦不乐是行苦。苦苦者,谓此五阴身心,体性逼迫。故名为苦,又加以恒受生老病死等苦,故名苦苦。坏苦者,世间何事,能得久长。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道尚然,何况人事。乐境甫现,苦境即临。当乐境坏灭之时,其苦有不堪言者,故名乐为坏苦也。行苦者,虽不苦不乐,似乎适宜。而其性迁流,何能常住,故名之为行苦也。举此三苦,无苦不摄。八苦之义,书中备述。若知此界之苦,则厌离娑婆之心,自油然而生。若知彼界之乐,则欣求极乐之念,必勃然而起。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以培其基址。再加以至诚恳切,持佛名号,求生西方。则可出此娑婆,生彼极乐。为弥陀之真子,作海会之良朋矣。或曰,阿弥陀佛,安居极乐。十方世界,无量无边。一世界中念佛众生,亦复无量无边。阿弥陀佛,何能以一身,一时普遍接引十方无量无边世界之一切念佛众生乎。答,汝何得以凡夫知见,推测佛境。姑以喻明,使汝惑灭。一月丽天,万川影现,月何容心10哉。夫天只一月,而大海大江,大河小溪,悉现全月。即小而一勺一滴水中,无不各现全月。且江河之月,一人看之,则有一月当乎其人。百千万亿人,于百千万亿处看之,则无不各有一月当乎其人。若百千万亿人,各向东西南北而行,则月亦于所行之处,常当其人。相去之处,了无远近。若百千万亿人,安住不动,则月亦安住不动,常当其人也。唯水清而静则现,水浊而动则隐。月固无取捨,其不现者,由水昏浊奔腾,无由受其影现耳。众生之心如水,阿弥陀佛如月。众生信愿具足,至诚感佛,则佛应之,如水清月现也。若心不清净,不至诚,与贪瞋痴相应,与佛相背,如水浊而动,月虽不遗照临,而不能昭彰影现也。月乃世间色法,尚有如此之妙。况阿弥陀佛,烦惑净尽,福慧具足。心包太虚,量周法界者乎。故华严经云,佛身充满于法界,普现一切群生前。随缘赴感靡不周,而恒处此菩提座。故知遍法界感,遍法界应。佛实未曾起心动念,有来去相。而能令缘熟众生,见其来此接引以往西方也。怀此疑者,固非一二。因示大意,令生正信云。浙江绍兴道尹黄涵之先生,深信佛法,精修净业。想要使令大家,全都来修习净业,离苦得乐。因为净土宗诸多论书,文字义理深奥,不便于初学之人,以及没有文化学问的人。因此编成白话文,详细分析,分条陈述,来显示其中的大纲要义,书名为《初机净业指南》。在生死轮回的大海中,得到这本指南书,就背东方,向西方,舍秽土,取净土,信愿念佛,求生西方。当必定一时顿超,直入如来之地,不复在此娑婆世界中,长受生死轮回之苦了。既然大家是志同道合,不妨辅助他的劝化引导。于是为他的书写序说:《阿弥陀经》中说:“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又说:“彼土何故名为极乐,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无有众苦,但受诸乐”的原因:是由于阿弥陀佛的福德智能,神通道力所庄严的缘故。我们所居住的世界,具足了三苦、八苦,无量诸苦,没有一点快乐,所以名为娑婆世界。梵语娑婆,此土翻译为堪忍。意思是说,娑婆世界的众生,堪能忍受这些痛苦。然而这个世界,也不是没有快乐。因为所有快乐的事,大多也都是苦。众生迷惑愚昧,反而认为那是快乐。如同嗜好美酒,耽着美色,打猎赌博等事,何尝是快乐呢?而一班愚昧的人,耽着不舍,乐在其中,忘记疲劳,实在是可怜。即使属于真正的快乐,也很难长久。例如父母健在,兄弟具全,这些事哪能恒常。所以乐境一过去,悲心相续而起。所以说没有一点快乐,这不是过份的言论啊!这个世界的苦,说也说不完。用三苦八苦,包括无遗。三苦:一苦:是苦苦,二乐:是坏苦,三不苦不乐:是行苦。苦苦:是说我们这个五阴身心,体性逼迫。所以名为苦,又加上长期受到生老病死等苦,所以名苦苦。坏苦:世间无论何事,不能长久。太阳到了中午,就该西斜了,月亮盈满了,就该亏缺了。天道的运行尚且如此,何况人间之事呢?乐境刚刚现起,苦境随即来临。当乐境坏灭的时候,这个痛苦就不堪言说了,所以乐是坏苦。行苦:虽然不苦不乐,似乎恰当很好。而体性迁流,哪能常住,所以名为行苦。举出这三苦,一切苦都收摄了。八苦的意义,在书中具足叙述了。如果知道这个娑婆世界的苦,那么厌离娑婆的心,自会油然而生。如果知道彼极乐世界的乐,那么欣求极乐的念头,必会勃然而起。从此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来培植往生净土的基础。再加上至诚恳切,持佛名号,求生西方。就可以出离娑婆,往生极乐。为阿弥陀佛的真子,作莲池海会的良朋啊!有人说:阿弥陀佛,安居在极乐世界。十方世界有无量无边。一个世界中念佛众生,也是无量无边。阿弥陀佛,怎能以同一个身,同一时间,普遍接引十方无量无边世界中一切念佛的众生呢?回答:你怎能以凡夫的知见,推测佛陀的境界。姑且以比喻来说明,使你的疑惑消灭。一个月亮在天空,万条江河都有月影显现,月亮哪有留心在意万条江河呢?天空只有一个月亮,而大海大江,大河小溪,全都显现全月。即使小到一勺水,一滴水,无不各自现出全月。而且江河之中的月亮,一个人看,就好像有一月对着这个人。百千万亿的人,在百千万亿的地方来看,也都是各自有一个月亮,对着这个人。如果百千万亿的人,各自向东西南北四个方向走,那么月亮也是随每个人所行之处,恒常对着这个看月之人。相去之处,没有远近。如果百千万亿的人,安住不动,那么月亮也就安住不动,恒常对着看月之人。唯有水清净静止,月亮就显现,水昏浊乱动,月亮就隐没。月亮固然没有取舍,而不显现的原因,是由于水的昏浊奔腾,没办法接受月亮的影现罢了。众生的心如水,阿弥陀佛如月。众生的信愿具足,至诚感佛,那么佛就能感应,如同水清净静止,月亮就会显现。如果心中不清净,不至诚,与贪瞋痴相应,与佛陀相背离,就如同水昏浊乱动,月亮虽然不会忘记照临,却不能够清楚明白的影现啊!月亮是世间色法,尚且有如此的微妙。何况阿弥陀佛,烦惑净除究尽,福德智慧具足。心包太虚,量周法界呢?所以《华严经》中说:“佛身充满于法界,普现一切群生前。随缘赴感靡不周,而恒处此菩提座。”所以知道众生遍法界感,佛陀遍法界应。佛陀实际没有起心动念,没有来去之相。而能够令机缘成熟的众生,见到阿弥陀佛来此,接引他往生西方啊!怀着这个疑惑的人,不是一、二个。因此明示其中大意,令大家生起正信。1【会稽】山名。在 浙江省 绍兴县 东南。相传 夏禹 大会诸侯于此计功,故名。2.郡名。 秦 置,今 江苏省 东部及 浙江省 西部地。2【道尹】官名。 民国 三年置,为一道之行政长官,管理所辖各县的行政事务。3【黄涵之】黄庆澜:(1875~1961年)字涵之,祖籍江西景德镇,出生于上海。南洋公学师范院毕业,清代副贡(贡生)。曾任湖北德安、宜昌知府。民国期间,历任上海火药局局长、上海地方审判厅厅长、上海特别市公益局局长等职。黄为发展教育事业,不惜巨资 ,独自创办三育中小学(今恒通路),自任校长达50年之久。黄庆澜信奉佛教,热心社会慈善事业。着有《初机净业指南》、《阿弥陀经白话解释》等。5【缕析】1.析为丝缕。2.详细分析。【条陈】分条陈述。6【三苦】苦苦、坏苦、行苦。苦苦是心身受苦时所生的苦;坏苦是偶现之乐境失去时所感受的苦;行苦是诸行无常迁流不息不得安定的苦。欲界三苦俱全,色界只有坏行二苦,无色界则只有行苦。7【八苦】一、生苦,即出生时的痛苦;二、老苦,即年老体弱的痛苦;三、病苦,即患病时的痛苦;四、死苦,即临死时的痛苦;五、爱别离苦,即与所爱分离的痛苦;六、怨憎会苦,即与仇人见面的痛苦;七、求不得苦,即所求不遂的痛苦;八、五阴炽盛苦,即五阴的作用炽盛,盖覆真性,故死了之后,复须再生。9【摴蒱】古代博戏名。 汉 代即有之, 晋 时尤盛行。以掷骰决胜负,得采有卢、雉、犊、白等称,视掷出的骰色而定。其术久废。后为掷骰的泛称。(长按识别海报左下方“普觉之光电台”二维码,聆听更多法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