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08_《印光法师文钞嘉言录》第三十 复永嘉某居士书

《印光法师文钞嘉言录》第三十 复永嘉某居士书


原文节选

刻实论之,大乘法门,法法圆妙。但以机有生熟,缘有浅深,故致益有难得与易得耳。善导,弥陀化身也。其所示专修,恐行人心志不定,为余法门之师所夺。历叙初、二、三、四果圣人,及住、行、向、地、等觉菩萨,末至十方诸佛,尽虚空,遍法界,现身放光,劝舍净土,为说殊胜妙法,亦不肯受。以最初发愿专修净土,不敢违其所愿。善导和尚,早知后人者山看见那山高,渺无定见,故作此说,以死尽展转企慕之狂妄偷心。谁知以善导为师者,尚不依从。则依从之人,殆不多见。岂夙世恶业所使,令于最契理契机之法,觌面错过,而作无禅无净土之业识茫茫、无本可据之轮回中人乎。哀哉!【书一】




参考译文

从严格而实际意义上来说,大乘法门法法圆妙。但是因为根机有生熟,缘份有浅深,所以导致得到利益有难得与易得的差别罢了。善导大师是阿弥陀佛的化身。他所开示的专修法门,就是恐怕修行人的心志不定,被其余法门的师父所夺。一条条叙述初、二、三、四果圣人,以及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菩萨,最后到十方诸佛,尽虚空,遍法界现身放光,劝说他放弃修行净土,为他说其它的殊胜妙法,他都不肯接受。因为最初发愿是专修净土,不敢违背自己的初愿。善导和尚早就知道后人,这山看着那山高,渺然无有定见,所以才苦口婆心地这么说。以死尽我们展转仰慕的狂妄偷心。哪知道以善导大师为师的人,尚且不依从他的教导。那么紧紧依从大师之说的人实在是不多见。难道不是夙世恶业所使,令我们对于最契理契机的法门当面错过,而沦为无禅无净土的业识茫茫,没有根本可作依凭的轮回生死中的人吗?这真是悲哀啊!【书一】

——圆涛法师译
  多闻多思,知恩报恩


出处与注释


复永嘉某居士书


自去腊至三月下旬,所接四书,及师㲀(chēn)1所持二位与徐君问答,并布匹食物等,足见为法心切,爱我情深。初则企徐君来,次则阅彼所印文钞,目似吃亏2,以故迟迟其复耳。去腊之书,实得以友辅仁3之义。但以推我过高,令人益加惭赧。夫人生大伦,其数唯五。谓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而父生,师教,君食,三者相等。何五伦之中,不列其师。不知师有成我之德者,则属于父。次则诱掖4奖劝,以达其材,则属于兄。故孟子谓师也父兄也。次则丽泽5互益,如二月互照,二手互援,则属于友。(朋从二月,友从二手,古文友作6。又,手也,系又之变体。)故佛门每谓寻师访友。印光毫无实德,不敢为人作师。而以友辅仁之心,固自志学以至今日,未尝息念。而人不我谅,不但不加磋磨,或时反见弃舍。汝企吾亲证三昧,又恐有负初衷,致书劝进,不遗余力。吾自束发7受书以来,未遇此之益友。感甚愧甚。而死罪四字,乃直臣谏君激其必纳之词。施于师友,殊为失体。印光宿业深重,初生半载,病目六月。号啕哭泣,除食息外,了无一刻止息。其痛苦不知其何如。幸承夙善根力,得见天日,实为万幸。成童受书,由宿业引发,致服韩欧辟佛之毒。继则深自省察,自知惭愧,归命三宝,出家为僧。若非三宝冥垂加被,使我自省。则当今之时,久在阿鼻地狱,受诸剧苦。何能与诸君子指东话西,论自力他力,以期同证真常,诞登8觉岸乎哉。其七期已满,三昧未成,一由夙业深重,二由精神衰颓所致。然佛固不见弃于罪人,当承兹行以往生耳。
十念记数,不是数息。以其从一至十,同于数息。又以莲宗宝鉴9,讹作至百千万,恐受其病,引为证明。目为数息持名,断断不可。欲证三昧,自有佛祖所示三世不易之法。何得问我所证,方能缵(zuǎn)10步。弥陀经云,执持名号,若一日乃至若七日,一心不乱。(此一日七日,乃是举例之词,不可执定。若是等觉根性,一念即能不乱,何待一日。若是逆恶根性,毕生亦难一心,何况七日。王耕心混上中下根为一例,发而为论,深自矜夸,谓为发前人所未发,实为上违佛祖诚言,下启后进狂妄,令人不胜悲痛哀怜而莫之能止也。)观经云,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作指心想,是指心是,观想既是作,持诵礼拜岂不是作,举一反三,儒者尚然,况博地凡夫,上窥佛意,何得不依圆顿妙解,而以担板之见推测乎。)楞严大势至云,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文殊选圆通偈,谓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今例之曰,反念念自性,性成无上道。四十二章经云,夫心者,置之一处,无事不办。梦东云,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此十六字为念佛法门一大纲宗。欲修三昧,何不于此等语句中全身靠倒。不以圣言为量,而以我之罪业凡夫为准,岂不颠倒之甚乎。然汝发此言,盖亦有由。以衷论详示省一大师所见之境,及耕心谓承彼心传。意者必有种种不思议妙境,及口传心受之妙诀耳。不知三昧者,华言正定,亦云正受。正定者,寂照双融之谓。正受者,妄伏真现之谓。寂照双融,有何境界之可得。心经云,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又曰,以无所得故,三世诸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楞严云,圆满菩提,归无所得。修禅定人(指四禅八定)及参禅人,以唯仗自力,不求佛加。故于工夫得力真妄相攻之时,每有种种境界,幻出幻没。譬如阴雨将晴之时,浓云破绽,忽见日光。恍惚之间,变化不测。所有境界,非真具道眼者,不能辨识。若错认消息,则着魔发狂,莫之能医。念佛人以真切之信愿,持万德之洪名。喻如杲日当空,行大王路。不但魑魅魍魉11,铲踪灭迹。即歧途是非之念,亦无从生。推而极之,不过曰,念至功纯力极,则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佛不二,心佛一如而已。此理此行,唯恐人之不知,不能合佛普度众生之愿。岂秘而不传,独传于汝乎。若有暗地里口传心受之妙诀,即是邪魔外道,即非佛法。然印光实有人所不得而己所独得之诀,不妨由汝之请,以普为天下之诸佛子告。其诀唯何,曰诚,曰恭敬。此语举世咸知,此道举世咸昧。印光由罪业深重,企消除罪业,以报佛恩。每寻求古德之修持懿范。由是而知诚与恭敬,实为超凡入圣了生脱死之极妙秘诀。故常与有缘者谆谆12言之。持经利益随心论,虽发其端,未明其概。拟续一二万言,历引古德诚敬之迹,与其感应之道,并参己芜语,发挥评论。俾阅者法戒分明,知所取舍。自不至以巨因而获微果,与夫以善因而招恶果耳。斯言已与徐君说之。须知诚与恭敬,非唯学佛宜然。世出世间,一切诸法,欲得精一,莫不以此而为基本。观孟子弈秋诲弈13一事,可以知矣。
徐君夙具灵根,而且历代奉佛,自出世来,即受庭训14,又经二三十年之学问阅历,何舍高明而取卑劣,宝印光之文而为之流布也。须知宏法利生,贵识时机。今人应受之法,与所受之病,高明者不肯详言。其所言者,纵极玄妙,多非应病之药。或由彼妙药,反增其病。印光譬如无知无识之庸医,不但不知病原,亦且不知药性。唯以先祖秘制之阿伽陀万应丸,举虚实寒热种种诸病,皆以此药投之。倘不怀疑,取而服之,立见全愈。即秦缓扁鹊15无从措手之症,一服此药,立见起死回生。于是有心活人济世者,为之广出招帖16,令有病者,同服此药。虽知秦缓等之神妙不测,而不广告者,以病属宿业,有神仙不能疗者,况神医乎。至于所断评衷论语,实属婆心真切,与印光交互发明。特欲开人正眼,非是文饰印光。仁老评语,亦极痛切。然于王生心病,及衷论流弊,尚欠发挥。印光所说,多致力于此二者耳。及余所答,皆悉圆融恰当。唯论四土17一段,约理固无大碍,约事殊欠精详。以凡圣同居,方便有余二土,乃约带业往生之凡夫,与断见思惑之小圣而立,不可约佛而论。若约佛论,非但西方四土,全体寂光。即此五浊恶世,三途恶道,自佛视之,何一不是寂光。故曰毗卢遮那,遍一切处,其佛所住,名常寂光。遍一切处之常寂光土,唯满证光明遍照之毗卢遮那法身者,亲得受用耳。余皆分证。若十信以下至于凡夫,理则有而事则无耳。欲详知者,当细研弥陀要解论四土文。而梵网玄义18,亦复具明。(毗卢遮那,华言光明遍照,亦云遍一切处,乃一切诸佛究竟极果满证清净法身之通号。圆满报身卢舍那佛亦然。若释迦弥陀药师阿閦等,乃化身佛之各别名号耳。卢舍那,华言净满,以其惑业净尽,福慧圆满,乃约智断二德所感之果报而言。)又须知实报寂光,本属一土。约称性所感之果,则云实报。约究竟所证之理,则云寂光。初住初入实报,分证寂光。妙觉乃云上上实报,究竟寂光。是初住至等觉,二土皆属分证。妙觉极果,则二土皆属究竟耳。讲者于实报则唯约分证。于寂光则唯约究竟。寂光无相,实报具足华藏世界海微尘数不可思议微妙庄严。譬如虚空,体非群相,而一切诸相,由空发挥。又如宝镜,虚明洞彻,了无一物,而复胡来胡现,汉来汉现。实报寂光,即一而二,即二而一。欲人易了,作二土说。
金轮咒法19所示,乃三世因果。为猎为僧,乃前世因果。今得为人,福尽将堕,乃约迷不修,示前因后果。念佛阅经,悟二空理,证实相法,乃约省悟修持,示现因后果。且勿笼统自任,谓现生便能如是。现生证实相者,非无其人。恐贤契20无此善根。若不详陈其故,或致妄期圣证,则志高而行不逮。久而久之,必致丧心病狂,未得谓得,未证谓证,求升反坠,弄巧成拙。究其结果,难免永沦恶趣。不但埋没己灵,实为辜负佛恩。二空理唯言悟,则利根凡夫即能。如圆教名字位中人,虽五住烦恼,毫未伏断,而所悟与佛无二无别。(五住者见惑为一住,思惑为三住,此二住于界内。尘沙惑无明惑共为一住,此二住于界外。)若约宗说,则名大彻大悟。若约教说,则名大开圆解。大彻大悟,与大开圆解,不是依稀仿佛明了而已。如庞居士闻马祖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即向汝道,当下顿亡玄解21。大慧杲22闻圆悟23熏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亦然。智者诵法华,至药王本事品,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豁然大悟,寂尔入定。亲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能如是悟,方可名大彻大悟,大开圆解。若云证实相法,则非博地凡夫之所能为。南岳思大禅师,智者之得法师也。有大智慧,有大神通。临终有人问其所证,乃曰,我初志期铜轮,(即十住位,破无明,证实相,初入实报,分证寂光。初住即能于百三千大千世界,示作佛身,教化众生,二住则千,三住则万,位位增数十倍,岂小可哉。)但以领众太早,只证铁轮而已。(铁轮,即第十信位,初信断见惑,七信断思惑,八九十信破尘沙,伏无明。南岳思示居第十信,尚未证实相法。若破一品无明,即证初住位,方可云证实相法耳。)智者大师,释迦之化身也。临终有问未审大师证入何位。答曰,我不领众,必净六根。(即十信位,获六根清净,如法华经法师功德品所明。)损己利人,但登五品。(五品,即观行位,圆伏五住烦恼,而见惑尚未断除。)蕅益大师临终有偈云,名字位中真佛眼,未知毕竟付何人。(名字位人,圆悟藏性,与佛同俦,而见思尚未能伏,何况乎断。末世大彻大悟人,多多是此等身分。五祖戒为东坡,草堂清作鲁公,犹其上者。次则海印信为朱防御女。又次则雁荡僧为秦氏子桧。良以理虽顿悟,惑未伏除,一经受生,或致迷失耳。藏性,即如来藏妙真如性,乃实相之异名。)蕅益大师示居名字,智者示居五品,南岳示居十信。虽三大师之本地,皆不可测。而其所示名字观行相似三位,可见实相之不易证,后进之难超越。实恐后人未证谓证,故以身说法,令其自知惭愧,不敢妄拟故耳。三大师末后示位之恩,粉骨碎身,莫之能报。汝自忖度,果能越此三师否乎。若曰,念佛阅经,培植善根,往生西方之后,常侍弥陀,高预海会,随其功行浅深,迟早必证实相。则是决定无疑之词,而一切往生者之所同得而共证也。
又金轮咒法,不许问事,唯许问善根,问法门。而末世众生,无论有善根无善根,皆当决定专修净土,法门亦不须问。善根有,固宜努力。无,尤当笃培。则善根亦不须问。只宜持咒,助修净业。勿辄作法,烦渎佛圣。倘动辄作法,若身心不恭敬,不至诚,或致起诸魔事。唯一事宜作法,而非汝等分上事。如有发心出家者,自未证道,不能观机,上叩佛慈,冥示可否,庶无匪徒败种混入之弊。而今之收徒者,唯恐其不多。明知为下流,尚急急欲收,唯恐其走脱。谁肯如此决择。贪名利,喜眷属,致令佛法一败涂地,莫之能兴也。至于业障重,贪瞋盛,体弱心怯,但能一心念佛,久之自可诸疾咸愈。普门品谓若有众生,多于淫欲瞋恚愚痴,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之。念佛亦然。但当尽心竭力,无或疑贰,则无求不得。然观音于娑婆有大因缘。于念佛外,兼持观音名号亦可。或兼持楞严大悲等咒,亦无不可。至于阅经,若欲作法师,为众宣扬,当先阅经文,次看注疏。若非精神充足,见解过人,罔不徒劳心力,虚丧岁月。若欲随分亲得实益,必须至诚恳切,清净三业。或先端坐少顷,凝定身心,然后拜佛朗诵,或止默阅。或拜佛后端坐少顷,然后开经。必须端身正坐,如对圣容,亲聆圆音。不敢萌一念懈怠。不敢起一念分别。从首至尾,一直阅去。无论若文若义,一概不加理会。如是阅经,利根之人,便能悟二空理,证实相法。即根机钝劣,亦可以消除业障,增长福慧。六祖谓但看金刚经,即能明心见性,即指如此看耳,故名曰但。能如此看,诸大乘经,皆能明心见性,岂独金刚经为然。若一路分别,此一句是甚么义,此一段是甚么义。全属凡情妄想,卜度思量。岂能冥符佛意,圆悟经旨,因兹业障消灭,福慧增崇乎。若知恭敬,犹能少种善根。倘全如老学究之读儒书,将见亵慢之罪,岳耸渊深。以善因而招恶果,即此一辈人也。古人专重听经,以心不能起分别故。如有一人出声诵经,一人于旁,摄心谛听。字字句句,务期分明。其心专注,不敢外缘一切声色。若稍微放纵,便致断绝,文义不能贯通矣。诵者有文可依,心不大摄,亦能诵得清楚。听者惟声是托,一经放纵,便成割裂。若能如此听,比诵者能至诚恭敬之功德等。若诵者恭敬稍疏,则其功德,难与听者相比矣。今人视佛经如故纸,经案上杂物与经乱堆。而手不盥洗,口不漱荡,身或摇摆,足或翘举。甚至放屁抠脚,一切肆无忌惮,而欲阅经获福灭罪,唯欲灭佛法之魔王,为之证明赞叹,谓其活泼圆融,深合大乘不执着之妙道。真修实践之佛子见之,唯有黯然神伤,潸(shān)焉出涕。嗟其魔眷横兴,无可如何耳。智者诵经,豁然大悟,寂尔入定。岂有分别心之所能得哉。一古德24写法华经,一心专注,遂得念极情亡,至天黑定,尚依旧写。侍者入来,言天黑定了,只么还写,随即伸手不见掌矣。如此阅经,与参禅看话头,持咒念佛,同一专心致志。至于用力之久,自有一旦豁然贯通之益耳。明雪峤信禅师25,宁波府城人,目不识丁。中年出家,苦参力究。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其苦行实为人所难能。久之大彻大悟,随口所说,妙契禅机。犹不识字,不能写。久之则识字矣。又久之则手笔纵横,居然一大写家。此诸利益,皆从不分别专精参究中来。阅经者亦当以此为法。此老语录,已入清藏。谭埽庵以名进士,皈依座下,为制道行碑,有一万余言。阅经时,断断不可起分别。自然妄念潜伏,天真发现。若欲研究义理,或翻阅注疏。当另立一时,唯事研究。当研究时,虽不如阅时之严肃,亦不可全无恭敬。不过比阅时稍舒泰些。未能业消智朗,须以阅为主,研究但略带。否则终日穷年,但事研究。纵令研得如拨云见月,开门见山一样,亦只是口头活计。于身心性命,生死分上,毫无干涉。腊月三十日到来,决定一毫也用不着。若能如上所说阅经,当必业消智朗。三种情见,当归于无何有之乡26矣。若不如是阅经,非但三种情见,未必不生。或恐由宿业力,引起邪见,拨无因果。及淫杀盗妄种种烦恼,相继而兴,如火炽然。而犹以为大乘行人,一切无碍。遂援六祖心平何劳持戒之语,而诸戒俱以破而不破为真持矣。甚矣,修行之难得真法也。所以诸佛诸祖,主张净土者。以承佛慈力,制伏业力,不能发现耳。当以念佛为主,阅经为助。若法华,楞严,华严,涅盘,金刚,圆觉。或专主一经。或此六经,一一轮阅。皆无不可。而阅之之法,断断不可不依吾说,而苟且从事。致令不思议利益,由肆无忌惮,并分别妄情而失之。岂不哀哉。
吾昔谓汝与师已能彻底信向净土法门。及观汝问徐君诸稿,则又欲持咒,又欲研究戒学。以密咒功德,净土中无此称述。便心中漾漾,毫无定见。汝是何等根机,而欲法法咸通耶。其急切纷扰,久则或致失心。吾与徐君言,祈彼极力开示,以尽法门师友之谊。师以密宗气冲27尘沾28,皆获解脱,净宗无此等益。何不观五逆十恶,临终狱现,念佛数声,即获往生乎。又何不观华严证齐诸佛之等觉菩萨,尚以十大愿王回向往生,以期圆满佛果乎。若谓有胜此者,便欲废此修彼。何不体贴佛祖千经万论殷勤叮咛之至意乎。刻实论之,大乘法门,法法圆妙。但以机有生熟,缘有浅深,故致益有难得与易得耳。善导,弥陀化身也。其所示专修,恐行人心志不定,为余法门之师所夺。历叙初二三四果圣人,及住行向地等觉菩萨,末至十方诸佛,尽虚空,遍法界,现身放光,劝舍净土,为说殊胜妙法,亦不肯受。以最初发愿专修净土,不敢违其所愿。善导和尚,早知后人者山看见那山高,渺无定见,故作此说。以死尽展转企慕之狂妄偷心。谁知以善导为师者,尚不依从。则依从之人,殆不多见。岂夙世恶业所使,令于最契理契机之法,觌面错过,而作无禅无净土之业识茫茫,无本可据之轮回中人乎,哀哉。吾以汝究学心切,若常致书通问,彼此皆为烦扰。因问师有无教乘法数等书,令请去,则有处查阅。翻译名义,系释梵语名义之书。释氏稽古略,系载历代佛门事迹之书。阅藏知津,系标示大藏经论语录及诸著述大意之书。龙藏汇记,即是清藏目录。此诸书皆不可不有。有此诸书,如一师相随,有问即答。未断烦惑之人,须依事忏。恳切极处,不思议妙理,彻底圆彰。若舍事说理,只成得一个画饼利益。说时则有,用时则无。
又高僧传初二三四集29,居士传30,比丘尼传31,善女人传32,净土圣贤录33,皆记古德之嘉言懿行。阅之,自有欣欣向荣之心,断不至有得少为足,与卑劣自处之失。宏明集34,广宏明集35,镡津文集36,折疑论37,护法论38,三教平心论39,续原教论40,一乘决疑论41,皆护教之书。阅之,则不被魔外所惑,而摧彼邪见城垒矣。此等诸书,阅之,能令正见坚固,能与经教互相证明。且勿谓一心阅经,置此等于不问。则差别知见不开,遇敌或受挫辱耳。汝书所陈,有未标示者,若能详细体察,其意固自彰彰。又二空,即我空法空。我空者,谓于五阴色受想行识中,了知若色若心,(色即色法,下四即心法。)悉皆因缘和合而生,因缘别离而灭,了无主宰之实我可得。法空者,于五阴法,了知当体全空。心经照见五蕴皆空,即是其义。只此法空之理,即是实相。由破无明,证实相,故曰度一切苦厄也。实相者,法身理体,圆离生灭断常空有等相,而为一切诸相之本,最为真实,故名实相。此之实相,生佛同具。而凡夫二乘,由迷背故,不能得其受用。喻如衣里明珠,由不知故,不免贫穷。非曰在迷凡夫与证真谛之二乘,无此理体也。悟者,了了分明,如开门见山,拨云见月。又如明眼之人,亲见归路。亦如久贫之士,忽开宝藏。证者如就路还家,息步安坐。亦如持此藏宝,随意受用。悟则大心凡夫,能与佛同。证则初地不知二地举足下足之处。识此悟证之义,自然不起上慢,不生退屈。而求生净土之心,万牛亦难挽回矣。又凡钞录文字,必须谛审精详,不可粗略了事。弥陀要解序,经成时大师42节略,语句便不圆润。而末后云,不敢与二翁竞异,亦不必与二翁强同,譬如侧看成峰,横看成岭,纵皆不尽庐山真境,要不失为各各亲见庐山而已43。时师略去此譬,不必与二翁强同之必字,讹作敢字,便成我慢自大,藐视二翁。意中便有二翁所注违经,不敢依从之义。并与下譬相反。实为冤诬蕅益,贻误后学,读之令人痛心疾首。今之时,是何时也。南北相攻,中外相敌。三四年来,人死四五千万。自有生民44以来,未闻有如此之惨凄者。又复风吹,水冲,地震,瘟疫,各处频频见告。又兼水旱,不一年中,每兼受其灾。诸物之贵,比昔几倍。当斯时也,幸而得生,敢不竭力专修净业,以期往生净土乎。敢以幸得之身,游逸其志,不注定一法,而泛泛然致力于不契时机之法门乎。倘或一息不来,而欲再闻如此之径直法门,恐无有如是之侥幸也已。

1喜而动貌。
2【吃亏】遭受损失。
3【辅仁】谓培养仁德。《论语·颜渊》:“ 曾子 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何晏 集解引 孔安国 曰:“友相切磋之道,所以辅成己之仁。”
4【诱掖】引导和扶持。
5【丽泽】1.谓两个沼泽相连。《易·兑》:“丽泽兑,君子以朋友讲习。” 王弼 注:“丽犹连也。” 朱熹 本义:“两泽相丽,互相滋益,朋友讲习,其象如此。”后比喻朋友互相切磋。

6 古文“友”字。拼音是xù,yǒu,yòu,会意。甲骨文字形,象顺着一个方向的两只手,表示以手相助。本义:朋友。

7【束发】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以代指成童之年。 汉   贾谊 《新书·容经》:“古者年九岁入就小学,蹍小节焉,业小道焉;束发就大学,蹍大节焉,业大道焉。
8【诞登】登上。诞,语助词。
9【莲宗宝鉴】(书名)具名庐山莲宗宝鉴念佛正因。十卷,元庐山东林寺善法堂主优昙普度集。广述念佛之要旨。卷二:摄心念佛三昧调息法门:“凡修禅定,即入静室。正身端坐,数出入息。从一数至十,从十数至百百数至千万。此身兀然,此心寂然,与虚空等。”
10【缵】继承。
11【魑魅】古谓能害人的山泽之神怪。亦泛指鬼怪。【魍魉】古代传说中的山川精怪;鬼怪。害人的鬼怪的统称。
12【谆谆】反复告诫、再三丁宁貌。
13【弈秋诲弈】孟子曰:“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知弗若与?曰:非然也。”(告子篇)弈:围棋。数:技艺。弈秋:古之善弈者,名秋。诲:教诲。谓如下棋小技,若不专心受教,则难成就。
14【庭训】1.《论语·季氏》记 孔子 在庭,其子 伯鱼 趋而过之, 孔子 教以学《诗》、《礼》。后因称父教为庭训。2.泛指家教。
15【秦缓扁鹊】扁鹊,名秦缓,战国时名医,家在卢国,又称卢医。有关扁鹊的记载,以《史记卷一百五〈扁鹊仓公列传第四十五〉》最为详细。
16【招贴】亦作“ 招帖 ”。写印在纸上供张贴宣传用的文字、图画。
17【四土】又名四佛土,即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土。
18全名《佛说梵网经菩萨心地品玄义》一卷。藕溢大师著。
19《轮回集》九、猎者──周孟由“海盐徐蔚如居士,民国五、六年,供职财政部时,得日人密宗之传,曰“金轮法”,其法每日趺坐结印,观想诵咒若干时,以为先行,日久功深,三密相应,乃张净白纸于壁间,如前作法,注心其中,凡有叩问,则答语现焉;字迹则为金红色,或如电灯中之光丝者,语句详简无定,而无一不奇准也。然祇许问修持之法门、三世之因果、疾病之医药等正事,若富贵利禄诸秽业,概不准问。
余与家兄孟由,均致书求示前因,蒙答余云:“先耕于野,后读于家,周旋乡里,济急扶危,三转人道,福报甚远!”二十四字。谓家兄“前世是一猎人。将堕恶道,幸夙善发,现仍得人身”云云。然则家兄体弱多病,岂无因耶?”---周群铮 记
20【贤契】长辈对子侄辈或先生对门生弟子的爱称。
21【庞蕴】(?~808)唐代著名在家禅者。世称庞居士、庞翁。衡阳(湖南)人。世代业儒,独蕴慕内法。后至江西参礼马祖道一,问:“不与万法为侣者是什么人?”祖云:“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即向汝道。”庞蕴于言下领旨,顿悟玄机,乃留驻两年。
22【大慧宗杲】(1089~1163)宋代临济宗杨岐派僧,字昙晦,号妙喜,又号云门。俗姓奚,宣州(安徽)宁国人。师至天宁,一日闻悟升堂,举:‘僧问云门:“如何是诸佛出身处?”门曰:“东山水上行。”若是天宁即不然。忽有人问:“如何是诸佛出身处?”只向他道:“熏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师于言下,忽然前后际断,虽然动相不生,却坐在净裸裸处。悟谓曰:‘也不易,你得到这田地,可惜死了不能得活,不疑言句,是为大病。不见道,悬崖撒手,自肯承当。绝后再苏,欺君不得。须信有这个道理。’
23【圆悟克勤】(1063~1135)北宋临济宗杨岐派僧。俗姓骆。字无着,又称圜悟克勤、佛果圜悟。彭州崇宁(四川省崇宁县)人。蒙高宗赐号‘圜悟禅师’。 绍兴五年(西纪1135)八月示寂。寿七十三。茶毘舌齿不坏,舍利五色无数。
24见《紫栢老人集》:嘉靖闲。夔州万县象鼻岩下。有一庵禅师。书华严经。一日日暮。残阳已没。尚徐徐。书之不已。侍者报曰。日光久没。何书经不止。禅师闻。则伸手不见指矣。
25【圆信】(1571~1647) 明代临济宗僧。浙江鄞县人,俗姓朱。初号雪庭,后改雪峤,晚年自称语风老人。九岁,闻诵弥陀经而发心,至二十九岁出家,四方行脚,后参谒江苏秦望山普济寺妙祯,若有所悟,乃返天台寻人印证,偶抬头,见“古云门”三字,豁然大悟。复往参云栖袾宏及龙池之幻有正传,得幻有之印可。万历四十三年(1615),出住径山千指庵;后住庐山开先寺、浙江东塔寺。师因见“古云门”大悟,乃发愿弘扬云门一宗。晚年入住浙江云门寺。清顺治四年示寂,世寿七十七。着有雪峤圆信禅师语录四卷。
26【无何有之乡】指空无所有的地方。《庄子·逍遥游》:“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
27《佛说大乘庄严宝王经》卷第三:“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而能依法念此六字大明陀罗尼。是人而得无尽辩才。得清净智聚。得大慈悲。如是之人日日。得具六波罗蜜多圆满功德。是人得天转轮灌顶。是人于其口中所出之气触他人身。所触之人发起慈心离诸瞋毒。当得不退转菩萨。速疾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28《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佛告天帝:若人能书写此陀罗尼,安高幢上,或安高山或安楼上,乃至安置窣堵波中。天帝,若有苾刍、苾刍尼、优婆塞、优婆夷、族姓男、族姓女,于幢等上或见或与相近,其影映身;或风吹陀罗尼上幢等上尘落在身上,天帝,彼诸众生所有罪业,应堕恶道、地狱、畜生、閰罗王界、饿鬼界、阿修罗身恶道之苦,皆悉不受,亦不为众罪垢染污。天帝,此等众生,为一切诸佛之所授记,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29【高僧传】(书名)十四卷,梁慧皎撰。外有续高僧传三十卷,唐道宣撰。宋高僧传三十卷,宋赞宁等撰。明高僧传八卷,明如惺撰。已上谓之四朝高僧传。
30【居士传】凡五十六卷。清朝彭绍升(法名际清)述。收于卍续藏第一四九册。集录后汉时代至清乾隆年间,二百余位佛教外护居士之言行而成。博采史传、诸家文集、百家杂说、弘明集、广弘明集、佛法金汤编、传灯录、五灯会元、佛祖统纪、佛祖通载等之所述。起自牟融、安玄、竺叔兰等,终于周安士、知归子(即著者彭际清),并附录汪大绅之评语。
31【比丘尼传】凡四卷。又称尼传。为南朝梁代僧宝唱所撰。今收于大正藏第五十册。收集东晋穆帝升平之初至梁天监十一年(511)为止之一百五十年间,尼僧六十五人之传记。
32【善女人传】凡二卷。清代彭际清撰。收于卍续藏第一五○册。辑录古来妇女皈依三宝,而贻有嘉誉者之事迹。卷上收杨苕华、纪氏等八十人;卷下收仁孝徐星皇后、夏云英等五十八人。
33【净土圣贤录】凡九卷。清代彭希涑撰。收于卍续藏第一三五册。以记述净土教主阿弥陀佛及阐教圣众如观世音、大势至、文殊、普贤等菩萨为始,集录历代宣扬净土法门之比丘、比丘尼等凡五百人之事迹。总立十门,即:(一)净土教祖,(二)阐教圣众,(三)往生比丘,(四)往生比丘尼,(五)往生人王,(六)往生王臣,(七)往生居士,(八)往生杂流,(九)往生女人,(十)往生物类。多由历代之高僧传、佛祖统纪、佛祖通载等择出,于各传末皆载有典据。又清代胡珽编有净土圣贤录续编四卷,体例以净土圣贤录为准,编年纪月始于清初,分比丘、比丘尼、王臣、居士、杂流、女人、物类等七科,列叙一七五人之事迹。
34【弘明集】凡十四卷。南朝梁僧佑(445~518)撰。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二册。系收录东汉以来至南朝齐、梁五百余年间,阐明佛法之护法论集。凡五十八篇。出三藏记集中唯作十卷三十三篇,其后补充成十四卷五十七篇,唐代道宣据之撰广弘明集三十卷,为本书之续篇。
35【广弘明集】凡三十卷。唐代律僧道宣(596~667)撰于麟德元年(644)。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二册。道宣著作极多,被誉为梁代律师僧佑之再生。本集与集古今佛道论衡四卷同为佛教护法家之要典。梁之弘明集(僧佑着)系集录东晋至宋齐梁之护法集;广弘明集则自六朝至唐代,集录一百三十余人之撰着。本书虽为弘明集之续编,然因体制稍异,故不称“续”而称“广”。记述佛教自传入我国至唐初历朝之兴废、佛道间之论争及佛教义理之讨论等,每多涉及外典,举凡论说、文书、诗赋、诏录等资料无所不包,共集有归正、辨惑、佛德、法义、僧行、慈济、戒功、启福、悔罪、统归等十种,计二九六篇。古来易于散轶之孤文片记,幸由本书集录,方得传于后世,成为极珍贵之资料。
36【镡津文集】凡十九卷。宋代契嵩(1007~1072)着。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二册。为明教大师契嵩之文集。镡津(广西藤县)为契嵩之生地,故本书名为“镡津文集”。契嵩属于禅宗云门宗,博通儒佛,对于当时儒家之排佛论力加反驳,而倡儒佛一致论。
37【折疑论】五卷。元·至正十一年(1351)子成撰,明·景泰七年(1456)西域比丘师子述注,又名《折疑论集注》,收在《大正藏》第五十二册。本书系作者隐居于终南山石室时,与来客就三教之优劣所作的论议。共分为二十篇,即叙问篇、圣生篇、问佛篇、喻举篇、宗师篇、通相篇、论孝篇、拒毁篇、评议篇、举问篇、解域篇、释谤篇、辩施篇、殊见篇、随宜篇、优劣篇、先知篇、尊胜篇、言符篇、会名篇。
38【护法论】全一卷。北宋张商英撰。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二册。本论广破欧阳修排佛之说,并驳斥韩愈、程伊川等之佛教观,对照儒、道、释三教之优劣,谓儒教治皮肤之疾,道教治血脉之疾,释教治骨髓之疾,申明佛教之至理。
39【三教平心论】凡二卷。元代刘谧撰。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二册。作者以儒释道三教之论争,千百年来,是非纷然,故特着此论以明辨之。初言三教皆为止恶行善之法,而佛以治心,道以治身,儒以治世,不可偏废;次言三教之极功(结果)有浅深之不同,故教有广狭、久近之别,以儒道二教为世间法,佛教则始于世间法终于出世间法;后则力驳唐之傅奕、韩愈之说,又举出宋之程明道、朱熹、张横渠、程伊川等之主张而论破之。
40【续原教论】明初翰林待诏沈士荣居士,作续原教论。其详品名儒学佛一篇。备举唐宋诸君子。如白香山.苏内翰。至裴丞相.杨大年等诸公禅学浅深。最为精核。其言曰。即裴.杨诸公。不云无悟入。而保养受持则未可知也。岂有身居名利之场。又非果位菩萨。而能无细惑流注者哉。游戏法门者。固不必论矣。我辈身为出家儿者。试静思之。(御选云栖莲池袾大师语录)
41【一乘决疑论】书名。一卷。清·彭际清述。收于《卍续藏》第一○四册。本书旨在会通儒佛道三教,化解抨击佛教之非难。作者彭际清初学儒书,且信服唐·韩昌黎排佛论而排佛;后为究明生死之说,始识佛教之深玄,兼且触及儒学真髓,以为明道、象山、阳明、梁溪等诸儒所谈与佛教所说有一致之处,遂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起稿撰述此书,于乾隆五十六年完成。
42【成时】(?~1678)明代僧。徽州歙县人,俗姓吴。号坚密。幼习儒学。二十八岁出家,初修禅、教二宗,依止智旭法师。居于仰山,山中之猛兽皆驯伏。自撰斋天法仪,阐说天神现身之旨。后往江宁,驻锡天界寺,弘扬法华,勤修净业,日作定课,寒暑不废。刊刻净土十要,广为流通,劝人如实修,并自作序。康熙十七年十月入寂,世寿不详。着有观无量寿佛经初心三昧门、受持佛说阿弥陀经行愿仪各一卷。
43《弥陀要解》序:“云栖和尚著为疏钞。广大精微。幽溪师伯述圆中钞。高深洪博。盖如日月中天,有目皆覩。特以文富义繁,边涯莫测。或致初机,浅识信愿难阶。故复弗揣庸愚,再述要解。不敢与二翁竞异。亦不必与二翁强同。譬如侧看成峯,横看成岭。纵皆不尽庐山真境。要不失为,各各亲见庐山而已。”
44【生民】指人类。

——如诚法师注

滑动查看连载内容:

  关于使用手机查询佛学词汇的导引
《印光大师文钞菁华录》连载结劝
《印光法师文钞嘉言录》重排序一
《印光法师文钞嘉言录》重排序二
《印光法师文钞嘉言录》重排序三
《印光法师文钞嘉言录》重排序四
《印光法师文钞嘉言录》第一 印施极乐图序
《印光法师文钞嘉言录》第二 与悟开师书
《印光法师文钞嘉言录》第三 与融明大师书
《印光法师文钞嘉言录》第四 与悟开师书
《印光法师文钞嘉言录》第五复邓伯诚居士书
《印光法师文钞嘉言录》第六复邓新安居士书
《印光法师文钞嘉言录》第七与徐福贤女士书
《印光法师文钞嘉言录》第八庐山青莲寺结社念佛宣言书
《印光法师文钞嘉言录》第九净土决疑论
《印光法师文钞嘉言录第十》净土法门普被三根论
《印光法师文钞嘉言录》第十一 傅大士传录序
《印光法师文钞嘉言录》第十二 佛光月报序
《印光法师文钞嘉言录》第十三净土释疑序
《印光法师文钞嘉言录》第十四 栖真常住长年念佛序
《印光法师文钞嘉言录》第十五 与大兴善寺体安和尚书
《印光法师文钞嘉言录》第十六庐山青莲寺结社念佛宣言书
《印光法师文钞嘉言录》第十七 上海佛学编辑社缘起
《印光法师文钞嘉言录》第十八 与陈锡周居士书
《印光法师文钞嘉言录》第十九与陈锡周居士书
《印光法师文钞嘉言录》第二十 复永嘉某居士书
《印光法师文钞嘉言录》第二十一 复徐彦如轶如二居士书
《印光法师文钞嘉言录》第二十二 拟答某居士书
《印光法师文钞嘉言录》第二十三 净土法门普被三根论
《印光法师文钞嘉言录》第二十四 初机净业指南序
《印光法师文钞嘉言录》第二十五 示某比丘尼
《印光法师文钞嘉言录》第二十六 复邓伯诚居士书
《印光法师文钞嘉言录》第二十七 复邓伯诚居士书
《印光法师文钞嘉言录》第二十八 与陈锡周居士书
《印光法师文钞嘉言录》第二十九 复永嘉某居士书
编辑:大佛寺弘法部
(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联系即删)
(长按识别海报左下方“普觉之光电台”二维码,聆听更多法音~)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