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08_康乐社 | 尹立博士 生死与生命

康乐社 | 尹立博士 生死与生命





编者语:


在生活中,我们对“死亡”时会感到神秘和恐惧。人的一生必然会经历生老病死,这是没有人能逃得过的规律,对于每个人来说最公平的莫过于生死。但对于如何面对生死这一问题,由于传统观念的限制,人们大多数总是感到忌讳甚至避而不谈,导致无论年长或者年幼,在如何面对死亡这一课题严重缺失。一桩桩血的教训告诉我们:引导大众走出生命的误区,教育他们珍惜生命、理解生命的意义、建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已成为现代教育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佛教以解脱生死为根本目的,那么佛教如何是教育我们面对“死亡”?如何看待生死?如何找到生命的真相?2021年5月8日上午,大佛寺第十三期癌症康复营邀请到尹立博士,在普觉楼五楼多功能厅,以《生死与生命》为主题,和营员们进行了一次精彩而深入的分享交流。



尹立是宗教学博士、心理分析博士后、精神分析师,也曾经学医。他尝试学过很多专业知识,但是学的结果是绝望。绝望中,尹立找到了人生的出路——佛法。他自己说:“学习佛法,让我的人生有了一种归属感,对死亡不再恐惧。”


《生死与生命》的题目很宏大,一上午的时间很难完全展开,尹立博士微笑着,轻松地站在讲台上,从讲述自己亲身经历开始,拉开生命话题的序幕。





            

尹立博士的分享从三个方面展开:

一、面对过死亡,才算面对过生命:生命只是我们的工具,投射欲望,回避痛苦和死亡。我们只是活在一种种感觉、一个个欲望、一段段情绪中,从来没有真正面对过生命的整体和本相。只有死亡呈现之时,作为它的对立面的生命,才能被整体地显现出来。


尹立博士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指出:我们在没有真正认识到生命即将消失之前,往往把生命当作一个工具来使用,当作是我们追逐欲望、获取外部对象的工具。我们不断向外寻找,向外追求,日常都活在欲望的碎片里,得到了又不能接受再失去,于是执着生命必须要以活着的状态延续。只有面对死亡时才算真正面对了生命,当人真正面对死亡的时候,孤立生命的存在本身才浮现出来。


不论是中国修道者,还是西方哲人,面对生命态度都是出奇的一致——“向死而生”,只有面对死亡,生命本身才能浮现。人没有面临死亡,对生命体往往是一无所知的,佛教称为“俱生无明”,面临死亡,面对死亡,彻底地清除了“俱生无明”,获得了智慧,人才有真正的自我。


二、直面死亡需要信仰:个体生命面对死亡的渺小和恐惧,需要宗教力量支撑。对生的反省,对死的再认识。


活着不等于超越了生死,对死亡的恐惧永远存在,不是因为绝症或是危险来临才出现。尹立博士接着讲到,婴儿看到的世界本来全是美丽的光,断奶时是第一次面对死亡的恐惧,当恐惧产生时,光消失了,世界一下子暗淡下来,接着出现了空间和物质。因为死亡恐惧是生而与俱的,面对这种恐惧,所有生命体的本能反应皆是逃避,佛法中称为“俱生我执”。


尹立博士还给学员们介绍了中国禅宗六祖惠能大师、丹田大师、憨山大师,以及吴青云老先生的生死自在故事,这些修行人呈现的死亡形式和世间理解的死亡形式完全不一样的。我们往往是活在一个生死的假相里,需要用宗教的支撑作为依托来直面死亡、承载死亡、超越死亡,消除恐惧。


三、生死的幻象与生命的真相:生命的真相是空性,方生方死,方死方生。生死的循环流转才是生命:生生之谓易。


综合以上的分析讲解,尹立博士揭示出现代科学只是告诉我们生活中普遍看到的现象,而佛教给大家呈现的是超越物质化规律现象。我们在世间看到的生死都是病态的生死现象,把生与死分开来看待,认为死亡是苦,出生是喜。在佛教看来都是一种幻象,不是生命的真相。庄子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才是生死的真相。佛教给我们解决的不仅仅是死亡恐惧问题,而是给我们打开了一扇生命之门,让我们真正从世间对生死的病态误解中解脱出来。



最后,尹立博士给学员介绍了“沙盘”工具在精神治疗上的运用,在汶川地震后的对儿童的应激治疗中取得明确的良好疗效。尹立博士提到:沙盘游戏,不仅仅是一种游戏化的治疗工具,它其实是能够触及到人性最深处感受的一种治疗方式。这种最深处的感受就是“生”“死”在人身上的集中呈现,是身,心,外在环境这三者的一体化的呈现,而这样一种呈现,在一般的心理治疗当中是很难达到的。一方面沙子所能表达的含义是我们妄想不能触碰到的毁灭、死亡、分解以及死后的平静和荒芜。另一方面,沙子的流动性又具备任何的可塑性,可以塑造成任何我们想象的形状,通过沙盘可以把生死融合,把对死亡的恐惧进行排泄。以达到对精神紧张、压力、恐惧的缓解。

今天的课程,对我们来说不知是否是一次震撼心灵的生命启示是否是一次直面死亡恐惧的思考是否是一次心灵信仰的救赎还是开启生命真相的契机希望所有营员都能身心自在、超越生死、回归真正的自我。


欢迎观看尹立博士——生死与生命的完整视频

点击下方链接,查看第十三期康乐社相关讲座:
羊城五月   共耕希望 ————广州市大佛寺第十三期癌症康复营正式开营
康乐社 | 勇树新目标,做自己“第三人生”的健康责任人——袁正平会长交流报告
康乐社 | 徐梅院长 生命重建 如何带癌生存
康乐社 | 徐梅院长“癌症止痛治疗”
康乐社 | 康景轩教授 “吃出健康的智慧”
康乐社 | 禅观摄心 运动养生——德建禅师教授内养功法
康乐社 | 慧开法师 净土法门在临终关怀上的应用
康乐社 | 来提法师 静心书法
康乐社 | 纪洁芳老师   生命教育在日常生活之运用
康乐社 | 黄蓉老师 声乐启蒙
康乐社 | 耀智大和尚 癌症康复与生命关怀
康乐社丨郊游拓身心
康乐社 | 王宇赤老师 舞动治疗


                    

供稿 | 何慜瓅 李仲鹏 唐琳 文静

编辑 | 如静

审核 | 弘法共修部办公室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