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丘,梵语bhiksu的音译,一般意译为“乞士”,俗称“和尚”。佛家指年满二十岁,受过具足戒的男性出家人。比丘的具足戒共有二百五十条。《大智度论》卷三列举了比丘的五种意译:乞士、破烦恼、出家人、净持戒、怖魔。其中乞士是最常见的意译。隋·吉藏《法华义疏》卷一说:“比丘名为乞士,上从如来乞法以练神,下就俗人乞食以资身。”比丘是佛的弟子,当然要从佛乞法,但为什么要向俗人乞食呢?原因是:比丘出家学法,一般不作治生产业,乞食不但可以省事修道,而且可以破除骄慢之心。或许世俗人觉得出家人不从事生产,不应该享受世俗的布施。那么到底在家人该不该给出家人布施呢?带着这个疑问,请看下面的漫画:
本则漫画参考《经集第一品第四章》、《杂阿含第98经》、《相应部第7相应第11经》、《别译杂阿含第264经》。
有一次,佛陀住在一个婆罗门村落外的树林中。
村落附近有一个大农场,农场的主人是一位婆罗门族人,大家都称他为耕田婆罗.堕婆阇。
这天早上,耕田婆罗.堕婆阇正在农场工作,指挥着工人们犁田与播种。这农场到底有多大呢?当他们工作完毕收工时,光整理犁田用的器具,就有五百具之多,由此可以想见了。
耕具收拾妥当后,耕田婆罗.堕婆阇开始分派食物,给农场中的工人。这时,佛陀正好要到村落里乞食,路过农场看见他们正在分派食物,就停了下来。
耕田婆罗.堕婆阇看到佛陀停了下来,知道佛陀准备向他乞食,但他心中不满出家人不像他们一样付出劳力工作,所以不打算布施食物给佛陀,就讥讽佛陀说:
“出家人!我们种田人,依耕种而有食物吃,从来不必向别人乞食,你也应当自己耕种。耕种就有食物吃,不必向别人乞食。”
“婆罗门!我也耕种,依耕种而有食物吃。”
“哦?是吗?但是,我们没看见你有耕作的农具,像犁啊、锄头啊,耕牛、牛轭、牛鞭之类的,你怎么敢说自己也耕种,依耕种而有食物吃?
没有农具也能耕田?我倒要向你讨教讨教。”
耕田婆罗.堕婆阇一听,竟有这种不一样的耕作,而深受震撼。
听了佛陀的开示,农场主不由得赞叹起佛陀来,说佛陀才是最会耕田的人,也对佛陀生起了信心。于是,准备了丰富的食物,想要供养佛陀。
佛陀说法,一向是为了利益听者,不是为了赢得食物供养,所以拒绝在这种情况下接受食物。耕田婆罗堕婆阇婆罗门只能再次地赞叹佛陀说:
“瞿昙是最殊胜的导师!尊者瞿昙所说的正法,引导失败倒下的重新站起来;将隐蔽覆盖的显露出来;正如黑暗中的一盏明灯指引着迷路者。我现在就归依世尊、正法与僧伽。但愿尊者瞿昙,接纳我从现在起终身为佛弟子。”
或许大家会对佛陀不接受农场主的供养而有疑惑,其实,佛陀说法只是为了饶益众生,不是为了贪图供养,所以佛陀没有接受婆罗门的饮食供养。而说法得来的饮食是非法食,一般有情不能消食,佛陀就让婆罗门将供养的饮食倒入了无生命的水中。佛陀建议婆罗门对于灭寂烦恼、获得圆满提供的另一种饮食就是——解脱食。
故事中佛陀应机说法,将修行比喻为耕田,通过信心、持戒、智慧、惭愧(对作恶感到羞耻)、正念(对心所缘的境界的清醒了知)、四圣谛、柔顺、精进(除了“勤奋”之外还包含“热情”的意思)等必须要素,最终达致涅槃寂灭、苦的止息。这样善巧的解说,也得到了这位婆罗门的理解并让其走上解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