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15_大佛寺启建己亥年冬季精进禅七

大佛寺启建己亥年冬季精进禅七

“禅七”是宗门下最为重要的佛事活动,佛教惯有“夏学冬参”之传统。为秉承祖制,精进办道,绍隆佛种,续佛慧命,不仅让僧众参悟成道,亦成就在家信众们早日进入实修实证阶段,提高日常工作效率和生命质量的因缘,让社会人士得闻正法、洗濯尘垢、净化身心,促进家庭祥和、社会安定、世界和平,大佛寺每年冬季都会严格按照祖制,打精进禅七,无有间断。



20191214日下午6时,大佛寺己亥年冬季精进禅七正式起七。本次禅七,由大佛寺方丈上耀下智大和尚主七,率众熏修。常住法师及数百来自全国各地的僧俗四众放下尘劳俗务,息诸外缘,一心参禅,克期取证。



下午5时,依丛林仪轨,参加此次禅七法会的“禅和子”们前往方丈室告“生死假”,“把色身交给常住,将性命付于龙天”,表明自己修行的决心,希望通过在禅七中的修行,能够了脱生死。耀智大和尚赞叹诸师发心精进办道,希望诸师能克期取证,共成佛道。



“起七”仪式在普觉楼三楼举行。下午6时,僧俗二众云集,维那师代耀智大和尚宣读禅七监香法师名单并授予监香法师香板。众监香、众班首横执香板平胸,分排八字而立。敲钟板,击引磬,迎请耀智大和尚为禅七“起七”。随后,耀智大和尚执香板进禅堂,宣起七法语:



我等众生,长劫以来,流浪生死,不思出离,迷真逐妄,认贼为父,起心动念,迷头认影。言语造次间,缁素莫辨。法王出世,开示本来,祖师传灯,直指人心。祈愿诸佛菩萨,垂慈加持,梵释天龙,护佑无间。令我等大众,七日之内,内外无障,山门清净,胜缘具足,瓜熟蒂落,道业精进!且问,即今大众起七一句又作么生道呢?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语毕,耀智大和尚将香板掷于地上,喝:“起!” 当值催板,大众齐呼“起……”,声音响起之刻标志着大佛寺冬季禅七正式开始。大众随即躬身跑香,跑香结束后就坐,一心参禅,参究自己的本心。

养息香后,大众跑香,打站板,依序分班站立后,恭请大和尚开示打警策:



每年禅七是丛林传统的规矩,大佛寺自弘法大楼建成以来,已开展很多弘法工作,也包括很多禅修,但如禅七般的密集禅修,每年最多一个七或者二个七,禅堂重在践行,开示也是很短。

佛陀于灵山会上,大梵天王供奉金婆罗花,世尊即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佛陀随即将心法付嘱迦叶,即是“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迦叶尊者即禅宗初祖,传至达摩祖师,达摩自海上西来,在广州华林寺与印度僧人结庐修行三年,然后在南京多次会见信奉佛教的梁武帝,达摩并不认为梁武帝建寺供僧功德巨大,于是继续北上嵩山,在少林寺面壁十年图破壁,而后传法至六祖后花开五叶。

佛陀灵山会上拈花示众之公案,究竟将何传于摩诃迦叶呢?为何其他弟子未能开悟呢?开悟的人明白了,未开悟的人,就要用公案来参这个话头,于是禅宗从唐宋时代大盛,之后公案渐演化为“念佛是谁”、“照顾话头”,照顾我们的话头,要求我们要起疑情。那如何发起”念佛是谁“的疑情呢?当“念佛是谁”这个话头一旦提起,但讲完之后又到了话尾了,心念一死,不要我让我们的心思落入妄想的思维里面。

譬如,我们在生活中会遇到某人,似乎非常熟悉,但又不便发问,疑情即在脑中发起,但并不滋生更多念头,甚至代替其他念头,直至忽然一刻,突然忆起此为何人,这个时候似乎是突然“开悟”了。如何照顾话头?就要求我们在禅七的行住坐卧当中,都不要忘失这个话头,明了话头,照顾好话头,不被其他妄想带走。希望大家仿效古德先贤,克期取证,大死一番,绝后再苏,枯木生花,寒灰发焰,去除妄念,破迷开悟,回归到我们本真的菩提自性。大家提起话头,参!





本次禅七,从十一月十九至十一月二十五(公历20191214日至20日)。禅七期间,寺内其他一切佛事从简,常住上下一切都要护持禅七、成就诸师及诸信众,保证“禅七”圆满。在禅堂内,诸佛子们以静坐和跑香的方式来调和身心,勇猛精进,勘破疑情,了生脱死。



祈愿佛光普照,龙天护佑,禅七法会吉祥圆满,四众弟子身心安住,道业精进,明悟本心,共成正觉。

禅七源由


禅七,又名打七,起源于佛陀在菩提树下,七日证道。达摩祖师渡海东来,于少林寺传佛心印的禅宗法门,便是中国初有禅宗的开始。传至六祖以后,四方学者群集,禅宗一派,如日东升,光茫万丈。其中以百丈怀海禅师,首称趐楚。创立丛林制度的,就是马祖和百丈师徒。百丈创立丛林清规,主张以自耕自食为主,以募化所得为辅的丛林生活制度,故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之警训。而禅堂为选佛堂,立限七日以资选佛,自宋以来渐成禅宗特则;精进禅七并与参禅一旨相合,而行于天下。

禅宗丛林,每逢冬日农事已了,更无其它杂务,便举行克期取证的修行,以每七日为一期,叫做打禅七。在禅七中,比平日更要努力参究,往往每日以十三、四支长香(约现今8090分),作为用功标准。大约睡眠休息时间,昼夜合计,也不过三、四小时而已。后世各宗派,鉴于这种苦修方法的完美,就兴起各种七会,如念佛七等。以苦志劳形,精勤求道的精神,日久月长,造就超格之人才。

附:



摄影 | 李国坚

编辑 | 如静

审核 | 弘法部办公室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