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8-06_欲求胜妙处,将心归净土 | 大佛寺青年读书会资粮班净土三经导读研习班第三讲圆满开讲

欲求胜妙处,将心归净土 | 大佛寺青年读书会资粮班净土三经导读研习班第三讲圆满开讲

以下文章来源于西有文化 ,作者西有文化

西有文化 .

以「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為宗旨,弘揚彌陀法門,誠邀十方蓮友,執持彌陀名號,直契彌陀願海,共赴蓮池海會。


2019年84日,碧空如洗,纤云不染。大佛寺青年读书会资粮班净土三经导读研习班第三讲在广州大佛寺如期开讲。陈剑锽教授继续为学员进行《佛说阿弥陀经》的讲解。


上午九时,大佛寺普觉楼五楼多功能厅内照例坐满了前来听讲净土三经导读班的学员。与前几次课堂不同的是,增添了一个小插曲。


课程现场




课前的意外惊喜


在第三讲的课前,陈剑锽教授特别为大家讲解了净土法门有别于其他修行法门的要领——深信切愿。净土法门是自力与他力的法门,但要获得佛力加持依然靠自力,靠的是信力与愿力。



大家聚精会神地聆听,似乎忘记了时间的流逝,直到即将开始正式开始课程,陈教授坐回电脑旁的时候,同学们似乎还沉浸在刚在的讲解之中。


极乐净土安立的本义


舍利弗,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所以者何?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
——《佛说阿弥陀经》


阿弥陀佛成就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安立殊胜的净土环境,是为了什么呢?弥陀大愿的本义是普度一切发大乘心的行者的。


太虚大师曾说:“已发大乘心而未能不退之菩萨,究竟以何法慈悲护念,而使其已发之大乘心不致有失坏退堕之危险?因此诸佛以欲护念如此已发大乘心未能不退之菩萨故,遂安立清净庄严之国土。”


因此,发愿往生净土,并非为了远离痛苦,永久地享受快乐,而是为了能够得到更好的修学环境。这就好比出国留学一样,到达极乐净土之后,有阿弥陀佛以及诸大菩萨的教化,与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修学环境更是无可比拟,能够专心一意地修学,二六时中不断地修学。


极乐世界不是为了自己的享受而去,而是为了学本领、练功夫,学成归来可以造福众生。因此发愿往生净土,重要的是发菩提心,利益众生的心!


现代版的“不退转”


课程现场


净土安立是为了成就大乘行者不退转的修学环境,从另一个侧面,也说明了“不退转”的困难。因此在修行过程中,要时时正视这种困难,并激励自己守初心、不退转。陈教授以星云大师的弘法事迹,讲述了一个现代版的不退转的故事。


“一九六七年,我四处筹款,买下佛光山的土地后,身上仅余微薄的一万元作为开山基金。在当时一般人看来,简直是天方夜谭,如今佛光山的各种建设,不也证明了勇气比金钱的力量还要大吗?


三、四十年前的台湾社会民风保守,为了要提倡正信佛教,突破民间杀生拜拜的陋习,我组织佛教歌咏队,利用幻灯片作为弘法工具,开办儿童星期学校,设立学生会、弘法队,带领佛教青年到各地弘法……,凡此创新不断招致非议,甚至还有人说我是佛教的大魔王,扬言要杀我而后快。我并不因此而稍有惮色,继续开风气之先,灌制唱片,制作佛教广播节目和电视节目,在佛教节庆时穿插歌舞表演……,反对的声浪接踵而至,我仍一本初衷,坚持理想。


现在,各个道场纷纷效尤这些弘法模式,说明了当初的勇于创新有其必要。为了要引起社会人士对佛教的重视,我还举办空前未有的佛诞花车游行、大藏经环岛宣传团、运用视听器材的环岛布教等活动,果然掀起了学佛热潮。回想当时我们既无文宣专才与组织经验,又要经常面对教内教外人士的抵制,而能所向皆捷,造成轰动,实在是靠着不退转的信心与勇气所使然。” (星云大师《永不退票》)


星云大师倘是没有创新的勇气,没有不退转的信心,在教内教外的抵制下,又如何能够取得成功呢?


佛法的本质与形式


陈剑锽教授


在谈到星云大师的弘法事迹时,陈教授深入探讨了佛法的本质与形式的问题。


佛法本质是解脱之法,即解脱烦恼之法;修行是修正错误的行为,即去除内心的贪嗔痴,成就佛陀般圆满的人格。佛法的义理虽然不变,但弘传的方式、表达的方法,要与时俱进,不能食古不化。


佛法讲无常,就是说一切都在变化当中。每个时代所使用的语言文字是变化的,会不断有新鲜的语汇出现,每个时代的生产力水平、科技水平是不断提高的,民众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也是变化的。佛教在不同的地域发展,会因地域的特点而与当地的文化相融合。


纵观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历史,魏晋时代的佛教、唐朝的佛教乃至近代的佛教也都是不同的。因此,佛法的兴盛有赖于弘传方式的创新,保持与时代同步。


极乐净土的殊胜庄严


极乐国土,有七宝池,八功德水,充满其中,池底纯以金沙布地。四边阶道,金、银、琉璃、玻璃合成。上有楼阁,亦以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而严饰之。
——《佛说阿弥陀经》


在下午的课程中,陈教授用种种善巧,详解了极乐净土的殊胜庄严,七宝池、八功德水以及楼阁等种种不可思议之境。事实上数字皆是略说,意指无量;种种境界终归唯识所现,福地福人居,心净则国土净。


七宝指什么?


七种珍宝,在佛教经典里的说法不一,《阿弥陀经》则为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等。


八功德水到底指的是什么?


《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中讲:“舍利子!极乐世界净佛土中,处处皆有七妙宝池,八功德水弥满其中。何等名为八功德水?一者澄净,二者清冷,三者甘美,四者轻软,五者润泽,六者安和,七者饮时除饥渴等无量过患,八者饮已定能长养诸根四大;增益种种殊胜善根,多福众生常乐受用。”


蕅益大师对八功德水做出如下解释:一、澄清,异此方浑浊;二、清冷,异寒热;三、甘美,异咸淡劣味;四、轻软,异沉重;五、润泽,异(缩)腐褪色;六、安和,异急暴;七、除饥渴,异生冷;八、长养诸根,异损坏诸根,及沴戾增病没溺。


何以极乐世界如此清净庄严?因为心净则土净,心秽则土秽。如人性净,满屋香洁;如人性秽,居室杂遝。


此界众生则因心存高下,故感地不平坦,山川阻隔;心多杂染,故感土石秽质;心含险恶,故感凶灾疾疫。


课程现场


在本讲中,学员们发问踊跃,问题涉及佛学概念、修行与生活各个层面,不一而足。


针对学员们遇到的问题,陈教授讲到,当困难与问题出现的时候,你要做的不过是找到解决的方法而已。懂得佛法的人不会因为困难而起烦恼,事情也许很忙但内心不忙。问题本身就是其本身,附加于其上的种种,比如这是大事还是小事,是快乐还是烦恼,是应该如此还是悔不当初,都是你想出来的。


陈教授现身说法,以自己授课为例,精辟讲解了如何做到随缘与努力。


为了使学员更好的吸收法义,陈老师会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包括收集了解学员需求以及通过考题掌握学习进度,精心的准备课程。尽力准备之后,从步入课室开始,授课效果的好坏却由诸多因缘所共合成。课程圆不圆满,也许不是老师的问题,也不是学生的问题,有可能是天气的问题,也有可能是其他的任何问题。因此,努力之后更要随缘,如果遇到问题,或者讲得不好更可能成为增上的因缘。


学员现场结缘抄经本


每每课程结束,众学员虽法喜充满,似有未能尽兴之憾。在此次课程中,学员们积极分享了自己的学习心得,并在现场结缘抄经本,通过循序渐进的课堂课后修习,不断对法理加深理解,亲近法益,福慧双修。



编辑:如静

审核:弘法部办公室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