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与人生智慧
文|明兰法师
一、悬谈
《六祖坛经》是六祖惠能大师的言行录,《坛经》全称《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亦称《六祖坛经》、《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坛经的内容主要是记载中国佛教禅宗创始者、禅宗六祖惠能大师一生得法传宗的事迹和启导门徒的言教。因为它是由六祖惠能演说,弟子法海进行辑录,是在法坛上宣讲的经教,故称“坛经”。
《六祖坛经》是一部以惠能讲经为核心、经惠能弟子以及其他僧俗在200多年间集体完成的著作。是惠能一生说法的记录,六祖文化的思想文化内涵集中体现了在他讲述的《六祖坛经》之中。《六祖坛经》的中心思想强调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觉悟解脱,其核心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六祖坛经》常见的版本有两个:一是法海本。全名《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一卷,约12000字。二是宗宝本。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前后,僧人宗宝改编。一卷十品,约20000字,题名《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在法海本未发现前,宗宝本为最常见的流通本。
《六祖坛经》对《金刚经》的理解和阐释,显示出中国人对般若“假有性空”思想的基本把握。其中对“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理解,是对般若思想的一次集中阐释。
《坛经》的内容丰富,文字通俗易懂,是研究禅宗思想渊源的重要依据。其文化思想对禅宗的发展起重要作用,是中国唯一一部被尊为“经”的佛书。《坛经》为如来藏思想与般若思想的有机结合。 《坛经》以“自性即佛”为核心,以三无(无相、无念、无住)和“一行三昩” 为 主旨;以“顿悟见性”为宗趣。 也就是禅宗初以《楞伽经》(如来藏一系)印心到五祖忍大师以《金刚经》(般若空宗一系)印心,慧能大师结合金刚经和自性即《坛经》之出现,也是禅宗特出的标志。
二、《坛经》的主要内容
《六祖坛经》其品目共分为:自序、般若、决疑、定慧、妙行、忏悔、机缘、顿渐、护法、付嘱十品。坛经的版本较多,主要有敦煌本、惠昕本、流通本、高丽本、明南藏本等十多种,由于历代展转传抄、体例互异,内容详略不同。由于版本较多,本文主要就是依据流传较广的宗宝本坛经对《坛经》各品的主要内容作概要介绍。
第一行由品,此品在其它坛经版本中称为自序品,本品是六祖惠能大师在韶州大梵寺说法,讲述自己身世,以及又是怎样去求道、得法、乃至登坛说法的由来。向我们展现了大师传奇的一生,还有他高深的智慧,以及得法的艰辛,为法忘躯的伟大,乃至所得之法的高尚。
第二般若品,本品惠能大师因韦刺史之请为众人开示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妙义,故以般若为品题。在他看来所谓般若之空并不是一无所有等于零,是即空即色,色空不二。般若之空犹如世界虚空,圆含一切万有。而且般若之智乃是自性所本来具有,众生人人本具,无论钝根或利根的人都具有此般若之智。本品广明般若妙义,欲令一切众生破妄显真,见性成佛。
第三疑问品,本品惠能大师在大梵寺说法,众人听了自然是欢喜备至,但他们中有些人对于佛法中有些问题还是不甚了解,自然不免生疑,现在幸逢六祖说法如佛,于是藉此机会向惠能请问,以求破疑生信。现在惠能为满听众之愿,特地善为解说,使之疑惑解除,瓦解冰消,故称疑问品。本品中,惠能以见性平等功德,而决众人著相之福德疑,使令了无滞疑,常见本性真实妙用;又以唯心净土,决众生西方净土疑,使了知心净则国土净,若心净则无处不是道场。
第四定慧品,关于定慧在佛法的修行中是极其重要的法门,定慧本来是指禅修的两个方面,梵语禅即是定慧的通称。本品慧能开示众人定慧是体一不二的,定是慧之体,慧是定之用。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即定即慧,两者相即互含,体一不二,互相渗透,相互依存,体用一如,相即不二,就犹如灯和光不相舍离。此品即是慧能为大众开示定慧之体一不二的法义,故以定慧为品题。
第五坐禅品,此品在别的版本《坛经》中也称之为《妙行品》。此品慧能开门见山地开示学人:“此门坐禅,元不著心,也不著净,也不是不动。”惠能在此品中所谈的坐禅并不是要跏趺而坐、离群索居、独处静处、观心看净、不动不起。他认为自性本定、本净,只要念念时中自见本性,离一切相,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则行住坐卧,无处无时不是禅定。惠能所开示的这种修禅方式,非常的深奥玄妙,所以称为妙行品,或称为坐禅品。
第六忏悔品,佛教有无量的法门,忏悔即是其中重要的法门之一。忏悔,梵语名为忏摩,此云悔过。本品惠能大师首先为大众传自性五分法身香;其次,为众人传授无相忏悔;忏悔完毕,又引领大众发四宏誓愿;接下来又为众人授无相三皈依;最后为众人说一体自性三身佛。此品欲使行者消障除罪,惑净理圆,是名真忏悔,故名忏悔品。
第七机缘品,机,谓根机;缘,谓胜缘。机有利顿,缘有胜劣。本品即是记述六祖得法后,在曹溪弘化时,各方学者前往请益,所有师资相契汇录于此,故称为机缘品。本品所记载的都是根机利者,机缘成熟顿悟契性,共有十三人分别是:无尽藏比丘尼、法海、法达、智通、智常、志道等比丘,行思、怀让、永嘉、智隍、神会等禅师,以及僧问黄梅旨意、方辩比丘、有僧举卧能偈,其中还有二人不知姓名。
第八顿渐品,本品即是记述惠能南宗之顿门禅与神秀北宗之渐门禅分途之弘化,故名顿渐品。惠能当时在广东韶州宝林寺弘扬圆顿大教,而神秀居住在湖北当阳县的玉泉寺弘扬渐教法门。于时两宗都弘化极盛,各化一方,时人称为南能北秀,也就有了南顿北渐二宗的分别。本品还通过惠能对志诚、张行昌两人的教化,充分体现了南宗顿门禅的特色。
第九护法品,如来正法流行于世间,出家僧人负有住持正法的任务,在家信众则负有护持正法的任务。六祖惠能德高望重,龙天护持,四众拥戴,声名远播,震动朝廷。时武则天与中宗皇帝下诏邀请惠能到京弘法,这说明了朝廷对惠能的尊重以及对佛法的拥护。本品是记述则天与中宗下诏邀请惠能入宫说法的经过,故称为护法品。
第十付嘱品,付者,付托;嘱者,嘱累。六祖惠能大师地即将入灭之际,将自悟自证法门、佛祖历代相传之妙法,付嘱于门人,使法灯不绝,续佛慧命,利益群生,故云付嘱品。本品惠能还提出了自己对文字的看法,让人不要执著语言文字、望文生义。为法海等人说了一首“真假动静偈”,让弟子们依此偈所示修行。他还向弟子们叙述了从释迦佛到慧能的三十三代传法世系,对弟子们作了最后的开示,说了“自性真佛偈”后。本品还叙述了大师灭度前的其他一些安排,以及灭度后真身的供养安葬情况。
三、坛经的主要思想
《六祖坛经》思想之一:“佛法不二”思想,《六祖坛经》中记载,“为是二法(指禅定与解脱),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无二之性,即是佛性”、“无二之性,即是实性。实性者,处凡愚而不灭,在贤圣而不增,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寒不断不常,不来不去,不在中间,及其内外不生不灭,性相如如,常住不迁,名之曰道很明显,惠能佛法不二说法是佛家之心性一元论,道家之道一元论、气功之气一元论的另一个说法,慧能佛法不二的说法其实归根于道,可以明显看出中国禅受中国传统文化道学的影响。
《六祖坛经》思想之二:自修自悟“顿悟成佛”。“自修自悟”是惠能修禅基本原则,《六祖坛经》指出“善知识,见性自净,自修自作法身,自行佛行,自作自成佛道。”惠能的自悟自修首先是建立在依自力不依他人的基础上的。《六祖坛经》还指出“若自悟者,不假外善知识,若取外求善知识望得解脱,无有是处”惠能在自悟自修的基础上并不排斥“外善知识”的“示导作用”。《六祖坛经》又指出“心地含情种,法雨即生花,自悟花情种,菩提果自成”。惠能的自悟自修说明了他自力更生的主张及揭示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原理。
《六祖坛经》思想之三:“不立文字”。
禅宗“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以心传心”之渊源是释迦牟尼的“拈花微笑”的典故。惠能南宗的“不立文字”之本意并非完全主张不要文字,也不仅仅是教导弟子们在学习经教时不执着、不拘泥于文字,而是要突破语言文字的遮蔽,努力去把握语言文字后面所蕴含的真理。
《六祖坛经》指出“若大乘人,若最上乘人,闻说金刚经,心开悟解,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常观照,故不假文字”也就是说那些具有超常、广大智慧的人,听到人讲说《金刚经》的话,就立即明白领悟到佛法的真义。知道了人的本性之中具有般若的智慧,自己还能用此智慧观察审视,所以也就不一定要借助文字。这种说法很现实。功在自然有,悟在无意生,禅悟不应当受文字束缚。惠能高举“不立文字”的旗帜,主要从如下三方面对隋唐以来佛教的弊端进行了变革:
1、在修持上反对公式化的修行模式,寄禅法于日常行住坐卧的生活之中;是惠能在修持上回归于佛陀之本怀。2、反对形式化的受戒仪规,主张“无相戒”;即心戒,是惠能在持戒上回归于当初佛陀制戒的本怀。3、在教义上反对经院化的繁琐义理研究,宣扬关注现实人生的佛法;从教义上回归了佛陀当初创教之本怀。
《六祖坛经》思想之四:“三无”思想。“三无”思想即“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六祖把其视为禅门修行的三大纲领。《坛经》进入《定慧品》,祖曰:“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何为无念?《六祖坛经》的解释是:“于诸境上心不染着曰无念。于自念上,常离诸境,不于境上生心,若只百物不思,念尽除却,一念绝即死。”无念并非什么境界都不接触,或者什么都不想,而是在接触外境的时候,心不染着境界,如同明镜,境来则现,境去则无。何为无相?《六祖坛经》说:“外离一切相名为无相,能离于相则法体清净,此是以无相为体。”实相无相,但实相也并非离开万物,别有所指,这就需要有般若,以般若故不住于相,透过诸相,始能通达法性。
何为无住?《坛经》释曰:“念念之中不思前念,若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不断,名为系缚于诸法上,若前念不住即无缚,此是以无住为本。”心住于境,则是心为境所缚,倘不住于境,则解脱也。所以般若思想以无住生心,为修行的要领。
《六祖坛经》思想之五:性空无分别观念。“空”的观念是佛教的基本观念。所谓“空”在佛教中有种种解释,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大乘佛教的“性空”观念。即认为事物的相状是不实在的,没有自性。从这种基本观念出发,佛教又有种种其他的论述。《坛经》在性空方面的论述十分明确。
《坛经》般若品中说:“诸佛刹土,尽同虚空。世人妙性本空,无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复如是。……世界虚空,能含万物色像,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涧,草木丛林,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一切大海,须弥诸山,总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复如是。”这段话很清楚地表明了《坛经》关于“性空”的思想。在《坛经》看来,世间各种现象,无论是山河大地,还是日月星辰,各类人等都空,而且,天堂地狱和各种佛土也是空。总之,没有什么不空的事物,因而一切现象都是“性空”。
四、坛经的影响
《六祖坛经》的问世是南禅顿教形成的标志。它的出现是佛教史上的一次革命。首先、促进儒家理学的发展。《六祖坛经》中的禅学思想是宋明理学家借鉴的重要理论之一,他们充分吸取《六祖坛经》中的思想来发展自身,《六祖坛经》对他们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气学、理学和心学上。而后世理学的“知行观”特别是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论,与六祖慧能《六祖坛经》中的学说有直接联系。这也是六祖慧能在儒家文化发展史上的重大贡献。
其次促进道家文化的发展。《六祖坛经》是修为高深的道长和研究道家文化的学者研究的重点对象之一,他们通过研究《六祖坛经》从中找到能够完善自身学说理论的部分补充在自己的理论之中。在研究过程中《六祖坛经》中的思想不可避免地对其产生影响,道教的“知行观”、“定慧双修观”以及后世道教的发展都不同程度的受到《六祖坛经》中禅学思想的影响。
供稿:明兰法师
编辑:璎珞
审核:大信法师、明兰法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