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0-30_青年读书会丨身心世界普说尽,智慧之学广无边

青年读书会 | 身心世界普说尽,智慧之学广无边

20181026日星期六农历九月十九日,正是观世音菩萨出家日,广州大佛寺内人流如鲫。上午九时许在普觉楼五楼,大佛寺读书会学员正在专心聆听明兰法师讲解佛教心理学。

法师先为大家回顾过往所讲内容纲要,前几节已经讲了,遍行心所:触、作意、受、想、思,别境心所:欲、胜解、念、定、慧,以及善十一心所:信、精进、惭、愧、无贪、无嗔、无痴、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

接着明兰法师为大家讲解今天的内容,不定心所包括:睡眠、恶作、寻、伺。明兰法师解析所谓不定心所,是指心理状态不确定,于三界中不定一处。法师接着引用窥基大师的论著,解析四种不定心所。

睡眠是令身不自在昧略为性,障观为业。法师进一步解析,令身不自在,是指身体非常累,身心不听使唤的状态,障观的观,就是指毘鉢舍那(观)。法师指出,在修行人所面对的五欲(财色名食睡)中,睡眠是最难克服的,财色名食这些都是外在的,克服都比较容易,但是睡眠欲是内在的欲,是最难克服的。法师延伸内容向大家介绍睡梦瑜伽,这种修行方法类似于主动的控制梦境内容的修行方法,将睡觉变成一种修行,引发大家讨论和思考,并鼓励大家,如果大家感兴趣,可以收集相关书籍阅读后再讨论。恶作是指恶所作为,追悔为业,障止为性。法师解析,恶作,是心追悔已作的恶业,将事放在心里,不停加强熏习,强度的悔恨就是恶作。寻和伺是类似的,所不同的是寻是较粗的观察,伺是较细的观察。寻谓寻求,令心偬遽,于意言境,粗转为性,伺谓伺察,令心偬遽,于意言境,细转为性。意言境是指语言意思所指向的内心境界。法师解析寻、伺使我想起在观察呼吸时,也会出现类似的现象,在禅坐中心安定程度不够,对呼吸的观察比较概括,对呼吸的细节不明了,原来这可能就是所谓的寻,而当心非常安定对呼吸的细节观察非常清楚,这可能就是伺。过去只知道有这些经验,不知道原来在佛教中早已有区分和定义,当然佛教心理学中寻和伺的内涵可能与禅修中五禅支中的寻和伺有区别,但是也不妨触类旁通。

最后,法师从心所有法转入色法的讲解,为大家讲解了佛教心理学中色法十一种:一眼、二耳、三鼻、四舌、五身、六色、七声、八香、九味、十触、十一法。法师解析,所谓色法就是有质碍的法,色法分三大类,一是人的身体结构和解读,包括眼、耳、鼻、舌、身,二是认识活动中的客观世界,包括色、声、香、味、触,三是认识活动中意识所面对的物质影响,就是指法。接着法师为大家讲解十一种色法的具体内涵。其中前五种色法眼、耳、鼻、舌、身属于人感知世界的窗口,包括扶尘根和净色根,以眼根为例,扶尘根就是指眼根外在的部分,指眼球,净色根就是指眼根内在的部分,指视神经。

接着法师插入讲解了心认识事物的过程,包括:见分、相分、自证分、证自证分。以眼根为例,见分是指眼睛造相,相分是对造相的认识和辨认,能变现见分与相分为自证分,能变现自证分为证自证分,因此认识事物的过程包括三阶段,从证自证分到自证分,从自证分到相分,从相分到见分。

法师又一一解析色、声、香、味、触,色法包括:显色(青黄黑白)、形色(长短方圆)、表色(动作),声法包括:可意声(使人愉悦的声音)、不可意声(令人不悦的声音)、俱相违声(平淡没有愉悦与不悦感觉的声音),香法包括:好香(好的气味)、恶香(不好的气味)、平等香(没有好恶感的气味),味法大类分为酸甜苦辣咸等,触包括二十一中触。法包括:极迥色、极略色、定果色、受所引色、遍所执色。法师说,学习佛教心理学使人的头脑细化,思维变得精细,准确,就如对一个事物的描述,按照色法的细化分法,包括显色、形色、表色,而一般人没有学习佛教心理学,达不到这样精细化的程度。

最后明兰法师与大家互动,针对课堂内容,有学员提出恶作与回忆过去有什么不同?法师解答,正常的回忆过去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如果在回忆过程中产生悔恨,而且不断加深,这就有问题,就是进入恶作的范围了。另有学员提问,相分与五蕴中的想蕴非常类似,两者之间有什么区别?法师解答:相分是属于对事物的浅层认识和辨认,例如对一个人的外表所作出的简单直接的推断,但是想蕴是较深入的,例如对一个人的性格、工作生活等的认识和辨认。

经过明兰法师生动细致的讲解,以及问答释疑,学员们对佛教心理学的了解更进一步,期待明兰法师继续为大众开示佛法,希望更多善信能聆听法师的讲课。



                                       


供稿:青年读书会 苏炜英

编辑:璎珞

审核:大信法师、明兰法师

点击阅读原文

查看读书会十一月课程信息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