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0-06_禅修营丨恰如其分:责任亦是修行

禅修营 | 恰如其分:责任亦是修行

猪宝猪 广州市大佛寺 2018-10-06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处于世俗中的芸芸众生求名为利,自寻无尽烦恼,迷失了清净本性,这才是真正的自我失落。世人于感情里糊涂,生活中忙碌,职场中沉浮,人生中迷茫,俱是凡夫俗子,红尘的多姿、世界的多彩令大家怦然心动,又怎能做到心如止水呢?清净的智慧,正是要让人在纷乱的现实世界中提得起、放得下,认清事实、止息烦恼,而这又正正是大佛寺国庆祖师禅禅修营的目的与宗旨。看时光飞逝,转眼,已是禅修营的最后一天。





大信法师的开示便从结束开始。法师冷不丁的来一句“有人跟法师说,到最后一天,终于要结束了,可以轻松了,解脱了。解脱?你们想要干什么啊?”刹时整个禅堂一阵哄笑。修行人没有所谓的结束。因为,持续不断地用功,对修行而言,是很重要的,如佛所说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那么,何为佛所说的无有间断之修行呢?


法师话头一转,讲起了故事,佛陀的故事,佛陀虽出家修道得成大觉,而不忘报答亲族国恩,特专门回国探望亲属,为之说法;后来佛父净饭王病危,佛再度回国为父王说法送终,亲自扶棺送葬,尽人子之责;当琉璃王率兵攻伐佛陀故国迦毗罗卫时,佛陀虽知国人业报难逃,仍于半路劝阻琉璃王退兵,而在国亡城破后,佛亲率僧众回国看望被琉璃王残害的释迦族妇女,说法抚慰,表现出炽烈的爱国爱民之心。佛陀成道后深入人间化导众生,四十余年诲人不倦,直到临终还在说法。不仅说四谛十二因缘等法教人自净其心超出生死,而且谆谆教诲青年、妇女、长者等在家人如何营生治事、持家理财、交友尊师、父严子孝、夫妻和谐,过好世俗生活,获得现世安乐、后世安乐。



从释尊的言传看,他并非只管出世间的山林瑜伽士,而是一位极度热心于济世导俗的法王;佛陀以其身教表明,勇于承担责任,担当该担当的,乃佛法之正旨。法师进一步阐释,责任,是一种天赋的使命。每个人来到这个世上,都需要承担责任。每个人一出生,就背负着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生命本身,就是责任。负责任的人都是有为者;不负责任的人,不管能力再强,也是庸才。一个人对自己的选择要负责任,只要负责任、肯担当,世间上没有解决不了的事情。承担能给人力量,也可以具足信心;人只要肯承担,就能有成就。人不仅要勇于承担责任,更要有勇气承担自己的错误;承担、忏悔,就能进步。




当一个人以高度的责任心、深切的大悲心、离我法二执的清净心去做时,便可于做人、尽责任中自觉觉他,增长福慧,虽未必能当下圆满成佛,却足以了脱生死,分证佛德。一个人即便遁世入山修定发通,乃至修密法得悉地,也只是自己有所成就,至多是自了生死,离圆满成佛尚远。何况从来入山者多如牛毛,成就者寥若晨星。就算得大成就自了生死,还须再来人间多生多世尽诸责任,广结善缘,利乐百千亿众生,方能圆满成佛。所以六祖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事实上,禅修是我们真性的直接表现。严格来说,身为一个人,除这种修行外,没有别种修行;除这种生活方式外,没有别种生活方式。万物都应该以正确的方式存在于正确的地方,这样,就什么问题都不会产生。当我们能够把身与心放在恰如其分的地方,那其他一切就会跟着恰如其分。便是“心地随时说,菩提俱亦宁。事理俱无碍,当生即不生。”


我们通常都会不自觉地试着改变别的东西,而不是改变我们自己,我们都会试着让自己以外的东西变得恰如其分,而不是让我们自己变得恰如其分。但是如果自己不是恰如其分的话,也就不可能让任何东西恰如其分。要是能在恰当的时间以恰当的方式做事情,那万事都会妥妥当当。求来的是占有欲;成负担的是厌旧心。不争不抢,不喜不恶,缘起于心,如沐芬芳。





自欢喜,令他欢喜;自安乐,令他安乐;自解脱,令他解脱。如同经云:“菩萨随其直心,则能发行;随其发行,则得深心;随其深心,则意调伏;随意调伏,则如说行;随如说行,则能回向;随其回向,则有方便;随其方便,则成就众生;随成就众生,则佛土净;随佛土净,则说法净;随说法净,则智慧净;随智慧净,则其心净;随其心净,则一切功德净。”


茅栋野人居,门前车马疏。

林幽偏聚鸟,溪阔本藏鱼。

山果携儿摘,皋田共妇锄。

家中何所有,唯有一床书。




编辑:璎珞

审核:大信法师、明兰法师

点击阅读原文

进入禅修中心功德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