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乐社的三大理念结合佛门的终极关怀是坚持的宗旨,亦即心法、身法、饮食之法三足鼎立,缺一不可。
秉持此宗旨,康乐社邀请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导、中山大学比较宗教研究所副所长、中山大学哲学系佛学研究中心主任龚隽教授给大家带来题为《大乘佛教与身心疗愈观》——以《维摩诘经》之“问疾品”为例的讲座。
龚教授先对本次讲座内容作了提纲挈领的介绍,从佛法讲到疾病以及医学。龚教授说虽然佛法是以解脱为目的,但为了修行把身体照顾好也是必要的,因此佛经中也有诸多探讨疾病的篇章。佛教认为疾病不仅仅只是身体的问题,而是内在心理问题的外在表现,因此,佛教认为造成疾病的最重要的原因是“无明”。同时,经文还探讨了对治不同疾病的方法,包括一些古印度地区的草药。但佛法中最宝贵的还是佛陀所开示的“法药”。佛经多以医药为喻,“佛为医师,法为药方,僧为看护,众生如病人。”依于此义,佛教可以说是广义的医学,是治疗人生疾苦的良方。
接着龚教授概括介绍了西方医学与东方医学的异同。当代主流医学是以西方科学为理论基础的医学,其理论是建立在身心分离的二元对立观点上的,佛教认为身心关系十分密切,身体的疾病是人体思想、情绪的表相,并认为“心为疾之体”,心才是疾病的根本。对此,中医做了很系统的总结: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
佛教经典中有关医疗的记载不胜枚举,如《佛医经》、《医喻经》、《疗病痣经》、《治禅病秘要经》、《除一切疾病陀罗尼经》、《咒时气病经》、《金光明最胜经》、《四分律》、《五分律》、《十诵律》、《摩诃僧衹律》等。佛教中的天台宗对佛教医疗有较为系统的论述。龚教授以《维摩经》为例对佛教的医疗观点进行具体的阐述。《维摩经》由身体的观念而进入到疾病与治疗的论述,其“问疾品”就是从这里展开,探讨了众生病与菩萨病的不同,疾病与法的疗愈。《维摩经》认为对身体的治疗即是精神的修炼,强调了一切病因与疗愈都是在心法与意识中展开的。
大乘佛教经典要求我们关注身体、疾病及治疗背后的宗教哲学与认知,《维摩经》所展示的的疾病与治疗的观念也是从宗教觉悟的意义上来论述的。因此,疾病的疗愈最根本的方法还是修心。
更多精彩课程内容,可点击视频:
供稿:义工 如汇
编辑:璎珞
摄影:李国坚
审核:大信法师、明兰法师
点击阅读原文
进入护生及慈善抗癌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