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7-23_方丈开示丨佛教人生与身心安顿

方丈开示 | 佛教人生与身心安顿


耀智大和尚首先开示,佛教是佛陀对十法界众生至善园满的教育,是引领我们觉悟宇宙人生真相的途径。寺院的本质是学校,藏经阁相当于大学的图书馆,佛经则是学习佛法的教科书。

接着讲到生命的延续性,简明分析十二因缘的三世两重因果,让我们明白过去世、注重现在世、经营未来世。

大和尚指出,生死学的教育,能让众人明白生命由两部份构成,即肉体的"地水火风"四大之色蕴假合,与精神的"受想行识"四蕴之幻现。我们身口意三业的造作,会在精神里,即阿赖耶识领域,播撒业因种子,由业的善恶决定来世去向的好坏。六道法界皆由心识变现,三善道(人、天、阿修罗)是种了孝悌忠信、十善业道的因,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生)是种了违背礼义廉耻、贪嗔痴满、杀盗淫妄的因。因此命运皆由自己的业来主宰。大家应积累善德,提升品格。

大和尚进一步分析"三生"的教育,即生活、生命、生死。并举出弘一大师及本师释迦牟尼佛的例子,为大家阐明如何过灵性的生活。

弘一大师出家前是大富长者,衣食丰足,而这只是满足身体的物质生活。之后学习艺术,追求更高的人生境界,提升精神品味。最终探寻生命宇宙的真谛,回归灵性的生活,因此出家持戒,深入经藏。

释迦牟尼佛出家前是王子的身份,所谓"贵为天子、富有四海",但因宿世累劫的修行善根,及今生目睹有情生老病死的惨像,故追求解脱八苦的方法,帮助众生离苦得乐、破迷开悟,遂逃离王宫,出家修道,降魔成等正觉。

大和尚强调,对于物质生活,应越简单越好,如此才能安顿身心,并引用《礼记.大学》所云:"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阐明过简单的生活,才能得清净心、得定,最终开发智慧。精神有正能量,生活就有正能量,降伏欲望即可安顿身心,提升人格。


1. 深信因果

菩萨畏因,凡夫畏果。一个不信因果的人,必定经不住财色名利的诱惑,很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2. 放下执着

必须牢记"放下不放弃,随缘不随便,承担不负担,圆融不圆滑"四项原则。放下烦恼,找出并解决导致自己烦恼的原因,而不轻言放弃。对待一切善恶境缘,一律平等,随缘以不起嗔爱之心,以改变自己来感化恶人,而非随便,绝不同流合污。培养定力承担责任,精神没有负担才能做好事情。面对在团体里人与人无法达成共识,应圆融包容他人,换位思考,求同存异,达到"和而不同",而绝不圆滑,恭维赞叹他人之不善处。


3. 知恩、报恩、施恩

常念父母、师长、社会之恩,我们每一个人都是靠社会才能生存的,决不可埋怨社会。

养成布施的习惯与心态,就能培福。布施分财、法、无畏三种,财施得富贵,法施得智慧,无畏施得健康长寿。

大和尚举出两名高僧的典故引发大家对布施的思考。从前有两位得道高僧,一位在王宫里跟国王、宰相大臣们说法,是国师;另一位是在深山阿阑若处修行的高僧。但是这位在深山修道的高僧,虽已开悟证果,了知宇宙人生真相,可是出来讲法,没有一个人去听,没众生缘。于是他意识到自己没有广结善缘的缘故,所以回去煮了两锅粥,用高深的法力把饮食散布在四方,跟大地的蜎飞蠕动及不同维次空间的含灵众生,广结善缘,并发愿二十年后,这些吃过他饮食的众生,都来听他讲法。果真如此,吃过他布施的饮食的众生,二十年后投胎人道,长大了,等这位高僧在出山弘法时,大家都云集来听法,这位高僧大弘法化,得度者无量无边。可知要想圆满一件大事,乃至弘法的伟大事业,必须依靠人缘、善缘。佛不度无缘之人,没有缘,什么都干不成。


4. 慈悲心对待一切众生。

大和尚引白居易名诗:谁道群生生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揭示杀业,是造成社会动乱、家庭不和、个人不顺的重要因素,是故应培养慈悲心,莫杀生吃众生肉。即使不能全素,也应吃"不见杀""不闻杀""不为我杀"的三净肉,养护恻隐之心。


5. 自我管理。

要求大家常忏悔,常自我反省。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在生活中要常发成就众生的大愿。佛事门中有求必应,只要我们真心为社会大众、为众生去谋福祉,佛菩萨圣贤就会加持我们,成就我们所有的善愿,没有求不到的事情。

大和尚举出"两个小鬼"的故事,鼓励大家应发愿为众生服务。从前有两个小鬼在阴间,阴司准备判他们去投胎人道,故问他们想选择哪种生活来投生。给出两个选择:一种要干活、要帮助别人,有钱用;一种是不用干活,每天等吃饭,也有钱用。于是一个小鬼争先恐后地选择了后者,不用干活,也有钱用的,赶紧投胎去了。剩下那种选择,要干活的,没办法了,另一个小鬼只好也投胎进去了。结果要干活的那种生活形态,原来是大富长者的生活,他要赚钱、工作,帮助社会,这有钱用;不用干活的那种生活形态,原来是乞丐,他到街头流浪讨饭,别人会施设钱给他,当然也有钱用。众人听后恍然大悟,在笑声中觉悟了付出的重要性。


6. 观照。

时刻警惕自己的念头,念头才起,就用禅定把它消灭。修习禅定的方法很多,若按照儒家的方法,可以用""来约束自己。

大和尚"生活、生命、生死",三大领域,涵盖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五方面的佛法,阐述了佛教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并给出了安顿身心的途径。


众人得闻心生恭敬,虔诚合掌礼拜。



供稿:如律法师

编辑:璎珞

审核:大信法师、明兰法师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