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2015年9月19日下午3时30分,已到达印尼的海巡团队一行在世界佛教建筑奇迹婆罗浮屠塔下举行一场丝路中国论坛,领航员耀智大和尚、僧人代表明贤法师、学者代表何光耀教授,在婆罗浮屠大塔前论道丝路与中国文化。
★婆罗浮屠修建于8至9世纪的夏连特拉王朝时期。1006年默拉皮火山喷发和地震,浮屠塔被火山灰淹没,1814年,重新发现该塔。
“重走海上丝路”领航员耀智大和尚(中)、僧人代表明贤法师(左)、学者代表何光耀教授(右)
◆15:20
海巡团团员在耀智大和尚带领下,在婆罗浮屠塔上齐诵《心经》
◆15:28
海巡团在浮屠大塔绕塔祈福
◆15:36
明贤法师开场介绍印尼婆罗浮屠在佛法传承上和当代文明中的显赫地位
1、世界吉尼斯记录,婆罗浮屠佛塔于2012年被世界吉尼斯认定为“世界最大佛教寺庙”。
2、199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婆罗浮屠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3、婆罗浮屠与中国的长城、印度的泰姬陵、柬埔寨的吴哥窟并称为“古代东方四大奇迹”,是印度尼西亚佛教建筑与雕刻艺术的杰出代表。
4、“石砌的大乘佛教教科书”,婆罗浮屠佛塔属大乘佛教建筑,承袭印度笈多王朝典雅文静、圆融稳健的艺术风格,是亚洲乃至世界最著名的佛教建筑之一。婆罗浮屠的浮雕艺术极为杰出,共有1300幅佛经故事浮雕、1212幅装饰浮雕。艺术家能在布满小孔及微粒的火山石上较好地表现出人体肌肤的柔润感,因此婆罗浮屠又被誉为“石砌的大乘佛教教科书”。
5、“菩萨修行十地山”,据考证此塔全名“布弥善帕罗布陀罗”,意为“菩萨修行十地山”,象征菩萨修行成佛陀必须经历的10个阶位(即欢喜地、离垢地, 发光地、焰胜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依不同的建筑形式和雕刻内容又可分成欲界、色界、无色界和涅槃四个部分。
6、“须弥四洲大乘圣境”,婆罗浮屠为10层建筑,最底层刻有描绘真实欲界的浮雕。第2层浮雕内容描绘了释迦牟尼佛从下生到成道涅槃的全过程;第3层回廊主壁题材为《华严经·入法界品》中的善财童子历参图;第4层回廊是善财童子历参的延续。第5-6层回廊可能是《华严经》的普贤菩萨行愿赞等。第7-9层为无色界,建有72佛塔,塔内各置一尊与真人一般大小的石雕坐佛像。主佛塔为钟钵形,周围密封,空无一物,据猜测是为表示释迦牟尼佛修成正果、佛觉悟时的空寂境界。
◆15:43
耀智大和尚首开议题:爪哇是古代求法僧必经之处,义净大师为何没有记录?
大家好!这次由广州佛协主办、大佛寺承办的“莲开一路——佛教与文化之行”,我们从9月15日启程到现在已经五天了。今天来到了日惹,也是古代室利佛逝的一个部分,爪哇岛东部的一个地方。婆罗浮屠塔是世界闻名的佛教圣地,在这里我想应该是最重要的一站。
我想今天对话要谈论的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海上丝绸之路高僧的弘法和求法,这里是必经之路,因为在法显大师最初的《佛国记》里就记载了这个地方。到了义净大师在《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和《南海寄归内法传》多处记载来到这个地方。
奇怪的是,没有记载婆罗浮屠塔。所以婆罗浮屠应该是在比较晚、在7-8世纪才呈现的。从2世纪开始,西行求法和东来绍法的高僧已经开始了他们的求法和弘法活动。到了7-8世纪以后,经过六七百年的时间,求法应该已经结束了。所以,前面的高僧大德就没有记载婆罗浮屠塔这样一个地方。
但我觉得从佛教史中可以探讨和挖掘。因为佛教在印度的传播过程可以分为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和密宗佛教。从原始佛教到部派佛教是五百年,以小乘(南传)佛教为主,到了中间五百年大乘佛教为主,后五百年则以密宗佛教为主。以此推测,7-8世纪婆罗浮屠塔应该是在密宗盛行的阶段,也就是中国西行求法已经结束的阶段。
所以我们今天要讨论的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请何老师来给我们介绍。何老师是南海求法历代高僧研究方面的专家,在研究中也没有提到这方面的事情。何老师研究的是晋唐高僧求法群体的研究,我们今天像这样来讨论才有意义。
◆16:04
何教授:身后的塔非常神秘,无论对佛教还是对一般人。为什么?
柬埔寨吴哥虽然没有其他文字记载,但汪大渊《岛夷志略》详细记载了吴哥窟的记录。可是婆罗浮屠没有史籍记载,阿拉伯游记、中国史籍、当地记录都没有记载,它就是这样神秘的建立,神秘的出现,神秘的消失,200年来它的神秘吸引了无数高僧大德来到这里一探究竟。今天两位高僧也同样来到这里一探究竟。
“爪哇”对中国人来说是非常熟悉的名字。中国人说,“早就远到爪哇国去了”。这里先谈一下所在地和我们中国的历史渊源。
爪哇岛婆罗浮屠塔所在地在中国史籍中很多名字,最早叫“叶调”,然后叫“耶婆提”。东汉公元1300年到中国进贡时候的名字就是“叶调”,中国叶姓就是一部分叶调人以国为姓。所以这里在1900多年前与中国就有往来,对中国并不陌生。
第一个到这里的高僧是法显大师。另外一个求法僧义净大师。与婆罗浮屠同时期的高僧来到此地的有善无畏大师、金刚智大师、不空三藏这三位“开元三大士”。在这一时期,约公元750年前把密宗典籍翻译成为汉文,就是唐密,现在日本还有保留。
◆16:08
发现婆罗浮屠塔
◆16:11
坛城、曼荼罗、金刚界、胎藏界:婆罗浮屠建筑形制中的神圣色彩
提到密宗,其建筑是代表法身坛城的形制。所以婆罗浮屠与汉地寺庙、藏地寺庙都有很大差别。坛有两种,一种方、一种圆,坛城是宇宙的缩影,代表了佛教的宇宙观。
在婆罗浮屠,须弥山、四大部洲和七重香水海都有体现,坛城的一个重要作用让邪灵不能进来。婆罗浮屠的整个庙宇及其结构都是一座坛城。婆罗浮屠以密宗的形式把印度、中国汉地和这里联系了起来。
可惜的是,当年求法师们已经结束了他们的求法运动,所以当婆罗浮屠兴起时,求法高僧们几乎都没有再来到过这里。
说到唐密曼荼罗,金刚界和胎藏界曼荼罗的形制在这里都有。金刚界曼荼罗是方形的,胎藏界曼荼罗则是圆形的,它们代表法身的最高形式,所以事实上有很多大乘的形式组成。婆罗浮屠好几层的回廊中大量石雕都刻有“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完整石雕群和《普贤菩萨行愿赞》的完整石雕,以及佛陀的本生和譬喻。大塔基本分为四层,最底层欲界,上面色界的内容是“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再上面的无色界内容则是善财童子超越十地的过程。最顶层代表出世间,《普贤菩萨行愿赞》赞叹普贤菩萨的无尽行持。这几个部分能否请耀智大和尚展开谈一谈?
◆16:24
耀智大和尚开示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十地顿超,从世间到出世间的跨越
“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在佛教的表意来讲,内涵非常丰富。善财童子对于不同身份的人都会去参学。无论是修道者的比丘、比丘尼,还是世间法的工匠、各行各业、外道,善财童子都会去参学。包括现在,无论任何宗教、文化的多元性,才都指向和代表了佛教的包容性。虚空无尽,法界无尽。
“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结果是超越十地,从第一地到最终成佛,这是入法界的过程。但它具体的行持是通过参学善知识的方式来完成。到十地到究竟圆满。
善财童子最后一参是参礼普贤菩萨,其十大愿王在佛教界都是行持、发愿。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包括,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忏悔业障,随喜功德,请转发轮,请佛住世,行顺众生等等已经非常圆满,包括“五十三参”所学所修。每超越一地,都要“十大愿王”。
最关键的是,要亲近善知识,依止善知识是三传佛教(无论汉传藏传还是南传)共同的要点。唯有亲近善知识才能修改行为,出离各种烦恼。
◆16:34
何方耀教授:婆罗浮屠建筑群所体现的融合互补的丝路精神
印尼宗族、文化、宗教包容的传统在里面。就像导游说过的,印尼宗教传统比较特别,它们更加宽容,用无声的文字诉说着不同教派、宗教间的联系。婆罗浮屠从外表的建筑形制来看比较像印度教,虽然吴哥窟体量比这个更震撼,但不是佛教。婆罗浮屠是全世界最大的佛寺。婆罗浮屠借鉴了很多婆罗门教的因素,比如入下水的吉祥兽等,但整个布局则是佛教密宗为主的布局,同时它所在的地区又是小乘佛法传播重要路线途中的一站。小乘佛教也在这里做卫塞节的庆祝活动。
同时,我们还要感谢西方基督教界的学者,因为婆罗浮屠的发现者是荷兰的基督教学者。感谢西方基督教学者把众多巴利语系的佛典翻译过来。他们在研究过程中不断把印度和这里的遗迹发现并好好保护。尽管他们信仰不同宗教,但至少他们把这里保存了下来,作为佛教徒,我们应该表示感恩的心态。
事实上,历史的发展形式一定是文化融合、交融和包容,不是相互冲突。今天重走海上丝绸之路的目标也在这里。我们佛教徒并不是说,婆罗浮屠是佛教遗迹,所以其他人不能染指,并不是这样的,它始终在宣说人类共同的文化主题——包容、和谐、共处。
◆16:36
何方耀教授:多元共存直指民生
目前,学界已经明确认定婆罗浮屠是一座佛教寺庙。虽然其建筑形式上有印度教元素在里面,但它所表达的是不同宗教、文明之间的融合互补,而不是冲突。佛教有南北传的不同,但这里却都能找到它的痕迹。海上丝绸之路多数从斯里兰卡传来的应该是小乘佛教,但婆罗浮屠确实一座大乘佛教的建筑。每年卫塞节中,南传佛教的法师和居士们都会来到这里庆祝——在一座大乘佛教密宗形态下的寺庙里庆祝小乘佛教的卫塞节,这是一个奇妙的组合。
◆16:39
明贤法师讲述阿旃陀舞蹈的故事
与婆罗浮屠佛塔时间距离比较近的遗址,有一处印度的阿旃陀石窟,它记载了一段3000年前关于印度文明的古老故事。
一位牧童去山里放牧,采了一些野果,赶着牛羊走入石窟。牧童抬头看,发现石窟里都是特别高大的佛菩萨和护法神,于是他感到十分敬畏、心生欢喜,就把水果分别供养在了圣人面前。牧童欢快地到处去礼拜这些佛菩萨像,后来他累了睡着了,在梦中看到所有佛菩萨都轻歌曼舞在云端,并且欢乐地享用他所供奉的水果。这个小牧童觉得这些圣人就在自己生活的世界里,于是非常欢喜地从梦中醒来,他发现这些佛菩萨的雕像都没有动,而每尊雕像面前都有一个水果。
于是他确信佛菩萨来到世界的方式正是借助石雕而存在。这些石雕代表着圣人们就在我们的身边。所以他把圣人的舞姿记录了下来,编成了一些列舞曲舞蹈跳法,叫做“阿旃陀”。后来这个阿旃陀石窟就是记录这个过程的。
现在在印度南方、斯里兰卡等地,阿旃陀的舞蹈还在继续传承,号称“立体传承”,就是一代人传承一代人地进行学习,内容非常严格,不允许有自己的创造,完全遵循立体原则。每一个眼神、每一个手和脚的姿势,都与最初几百年前的动作银幕一样。
所以,阿旃陀事实上在理念上扩充了其本土文明的宽容度,处理了神圣与世俗间共处的问题。在超越俗境的同时,使圣灵境界在人间现前,即圣人来到人间是百分之百有可能的。包括婆罗浮屠佛塔,有信仰的人会认为圣人的力量在这个地方长存,离我们很近。
◆16:52
耀智大和尚寄愿:佛教是众生主义,心怀天下、普度人间!
我们希望通过这次巡礼和考察的结果,更加净化弘法利生的愿力和包容性。过去在宗教信仰当中可能会存在民族主义的元素,包括征服其他民族、宗教的文化,强化自己的种族和意识形态。但佛教是众生主义,强调众生平等,人人皆有佛性,每一个众生都有觉悟的。因为每一个宗教都是一样的,所以我们对其他宗教也要随喜功德、欢喜赞叹。
虽然佛陀所讲的是究竟圆满,但我们所做的毕竟还没有究竟圆满,所以对于能够做到的也随喜功德。我们希望发挥佛教慈悲为怀的精神,发扬众生主义,更加广泛、广义地去应用这一精神,不仅仅只是针对地球里的人法界,还包括人非人等、三恶道法界等等。希望能发挥这方面的内容,毕竟大乘佛教是在中国,中心也是在中国。而在婆罗浮屠,这里是大乘佛教。
◆16:55
耀智大和尚寄愿:感恩佛教奇迹再现人间
刚才听何老师介绍往来此地求法高僧的求法过程和事迹,听明贤法师从佛教教义的视野详细研究婆罗浮屠塔的构成,我有几点体会:
第一点,来到此地,要深深地怀着无量的感恩之情。为什么?因为这里是成就历代高僧求法传法的地方。根据历史记载,海上丝绸之路本来是商船从始发港到西域各国的必经之路,必须要来到这里对船队进行补给。僧人们经过这里,需要学习梵语文和佛教理论,才能进一步到印度去求法深造。所以,来到这里要我对于历史上的求法高僧和弘法高僧深怀感恩。
其次还有对于婆罗浮屠塔的感恩。这座塔本来就是一个神秘的建筑,这座塔曾经在世界上神秘地消失了800年、甚至将近1000年,后来才重新得以挖掘出来。作为一个佛教徒,我为此感觉到无比的庆幸,也认为这尤其是值得全世界文明感到庆幸的事情。这座佛塔埋没了800多年重新挖掘出来,倘若当时这个地方没有被火山烟灰埋没,可能早已不存在了,所以这是一个奇迹。
另外,其实还要感恩婆罗浮屠塔的建造者——夏连特拉王朝第十代国君。也要感谢护法神,如果当时没有护法神把这里埋没,早就不存在了,今天也没有办法来朝拜。感恩西方学者的严谨考察,能够让今天的我们重温和体会当时的过程。
◆16:58
明贤法师:婆罗浮屠塔是佛教的,是以大乘佛教为核心的
刚才大和尚强调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就是——婆罗浮屠,是大乘佛教的。无论是唐密曾经的流行,还是南方佛教僧俗在这里的庆祝,从事实的本质上来说,婆罗浮屠大塔首先是佛教的。而且它的精神核心还是以大乘佛教为主的。
回到刚才的主题,关于婆罗浮屠塔你不可不知的六个称谓,从最初的吉尼斯世界纪录到最终的大乘佛教圣境,这次解读最终会使得被称为神秘的婆罗浮屠佛塔显得不再那样神秘了。因为佛弟子都会觉得特别亲切——这是家里的事,不是外面的事。
◆17:00
明贤法师:火山岩的石头会存在多久,这本教科书就会存在多久
“不神秘”是说这里是佛陀表达法、报、化三身的圣境的。我相信婆罗浮屠的意义一定会日复一日地被世界各地或信仰、或不信仰佛教的人士所重视。
陆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上的两条重要的交通路线把人类的文明水平推向了最高峰。陆路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周边,形成了全球唯一的四大文明交汇点。塔克拉玛干沙漠直接翻译成汉语就是“死亡之海”,而历经诸大求法高僧的不懈努力,这片死亡之海实现了全新的译意,就是“取之不尽的智慧源泉”。论原因,还是由于拥有最高水准的人类文明在那里。
关于海路,尤其是海上丝路途中的婆罗浮屠塔,当我们第一眼看到它的图片时就被震撼了。现在来到这里参礼,更被真实的婆罗浮屠塔所震撼。它是世界上最大的佛教寺庙遗迹,也是亚洲四大文明中最具影响力的佛教奇迹。当年正法遇冷、沉埋岩地,而今大乘奇迹又重耀南天。所以只要它存在,大乘佛法也会一直存在。这部石砌的大乘佛法教科书,将与火山岩的石头一样,火山岩石能存在多久,这份教科书就会存在多久。
◆17:03
明贤法师:重走丝路,彰显什么精神?
海上和陆地丝绸之路一定会交相辉映,构成丝绸之路求法的辉煌图景。我还记得2006年我即将参与“重走唐僧西行路”参学巡礼活动时与两位学者所进行的两段对话,其中一段是与黄心川老先生的对话,当时他问我:“你重走玄奘之路,研究了什么是玄奘精神吗?”这个问题我把它在心里留存了好久,我相信前辈高僧大德起码会把玄奘精神理解成为求法精神。“宁向西天一步死,不向东土半步生”。
那么法显大师、义净大师海路求法的精神又是什么呢?这是另外一个问题。“不仅是求法精神,而且是不懈的求法精神”。法显大师花甲西行,耄耋译经。义净大师至少三次往返室利佛逝,他海外住了那么久,而在西行求法的路途中,又有多少人魂葬南天,大师自己也是感同身受。最终,大师把大乘佛法的经典取回中国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
2006年重走玄奘大师西行路期间,季羡林老先生发来贺信,他老人家说:“期待着重走玄奘西行路的因缘,能够使得中国的‘文化输出’成为与‘文化拿来’相平等的国际文化交流方式。”相信其它的话也就不言而喻、意义都在后面。先辈学者和高僧大德的愿景,后辈学人自会一步步地落实,尤其是这次“莲开一路——重走海上丝绸之路佛教与文化之行”的活动,在大和尚的率领下,在何教授的激励下,一定会更加圆满!
◆17:04
婆罗浮屠塔下的中国对话圆满结束
各位网友,日惹的烈日依然温暖,重走海上丝绸之路巡礼团即将踏上新的征程,婆罗浮屠塔下的中国对话即将结束,但中国求法僧的弘法足迹却从未停止。让我们记住今天,记住今天在婆罗浮屠塔上的祈福,记住来自中国的佛号和梵音,记住这场关于海上丝路的文化对话和思考。请继续关注重走海上丝绸之路巡礼活动,诚挚感恩耀智大和尚、明贤法师、何方耀教授的精彩对话,感恩海巡团全体团队的鼎力支持,感恩小伙伴们的辛苦付出。
突然想到一个严肃的问题......
在这么热的地方,当年这么宏大的寺院是怎么修建起来的?当年修建这所寺院的人有多少被热浪击晕了呢?当年在这里修行的僧人们需要怎样的毅力才能克服这种境界呢?也许这种恶劣的环境反而促成了他们了苦开悟的因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