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9-16_善友康乐社|台湾纪洁芳教授为“生命教育师资培训”点亮心灯

善友康乐社|台湾纪洁芳教授为“生命教育师资培训”点亮心灯

办公室 广州市大佛寺 2017-09-16

2017916日上午8:30,大佛寺善友康乐“生命教育”师资公益培训第二次课程在五楼多功能厅举行。来自宝岛台湾的著名生命教育专家、台湾南华大学教授纪洁芳继续为康乐社62位新老师资学员作公益培训讲座。

开课前, 耀智大和尚对于如何看待生死与临终关怀给学生做了慈悲开示。大和尚说:“在生活的运动中,只有活在当下,安顿一个纯洁,清净,觉悟,慈悲的心,身体快乐了,生命质量就会变好。生命是可延续的,生命的延续与生活的运动有关,每天的好与坏,善与恶,都会延续到生命的质量。欲知过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生死是每个人都不可回避的关口,通过学习,正确认识生命,认识如何在生死的关键关口进行关爱,使身边的亲人安详自在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得以善终。

什么是善终呢?纪洁芳教授说:“善终不是看外在现象,而是看当下心念。对于癌末病人,在他们临终时,病末发作,无疼痛安然过世,就属善终;癌末病人临终时,身体虽有病痛,但家人完成了他的心愿,满足了他的心愿,安然往生,就属善终;在急难中奋不顾身,救了他人,牺牲自己,临终时念头是利人,是善终,且会到好地方;在宗教信仰方面,平日深厚修持,临终时正念分明,紧持“阿弥陀佛”圣号,得佛祖接引前往极乐,是善终。”

所以面对无法疗愈的末期病人,建议不实施CPR选择DNR,让病人自然安详的走,这样既不加速病情,也不延迟死亡,有尊严的离开。

纪洁芳教授提出:死,重如泰山,轻如鸿毛。当死亡来时,你会如何面对?如何让您的人生圆满?如何让您的人生没有遗憾?或许你可以写一封“预立遗嘱”,把对家人和朋友讲的话,后事如何处理,把动产、不动产及心爱的东西如何安排写下来。甚至象《非诚勿扰》那样,为自己办一个生前告别仪式。

令人感动的是,学员们纷纷争担志愿者为自己办一场生前告别仪式,来自不同的年龄,不同的工作岗位、有着各自精彩动人的故事。更有其中一位八十岁的学员,患癌23年来,做了8次手术,70多个化疗疗程,即使终身服药,全身扩散,但仍然精神焕发,坦然笑对生活。如果要做一场生告别仪,你最希望哪些亲人朋友参加,你又希望亲人朋友和你说什么呢?。你对自己的人生满意吗?

在《生命卷轴》上,学员们充分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用五彩的画笔画出自己的生命轴,回顾生命,观照现在,策划未来,探索不易发现的内心,在分享中抒发曾经的痛,感恩生命中的恩人,找到自己生命的图象。

纪教授持续推动《生生不息》的体验活动,专程从澳洲带回苜蓿的种子,分享给学员,通过视频学习如何种下种子,请学员好好关照种子的发芽和成长,观看生命的过程,生命的生生不息,生命的感动。不仅仅苜蓿,还有花生、芝麻,都可以在他们的发芽中感受。

一段段来自于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感动生命的视频,令培训成员们了解生命和生命意义,探讨在各领域的死亡观,从而降低对死亡的害怕、逃避,以坦然积极的态度面对死亡。对人生最后旅程能做事前规划,比如预立遗嘱等。了解死亡造成之失落及哀伤,从而能自我调整,及帮助家人,亲朋,同事和需要帮助的人。

下午13:30分,纪教授教授分享了关于台湾青少年抑郁症的一个视频案例,通过这个案例让大家了解到抑郁症可能产生的症状发病原因以及社会和身边人应该如何关爱这些患者,开导他们如何走出来。接着播放了台湾慈济配合政府制作的生命教育的九个主题片,完整地呈现了台湾是如何从不同的生命教育领域,运用包括医疗、科技、实践等方法去救助个体,并跨越国家与种族而连接大爱,进一步增进学员对生命教育博大与包容的认识。最后,分享了雨果原著《悲惨世界》改编的歌剧,呈现了通识领域(艺术、歌剧)和基督教徒对死亡的呈现与态度。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